两百步外的杨树叶,被成功击穿一个洞。
冯诚屁颠屁颠地跑过去,确认了这一事实,顿时笑得眼睛都看不见了。
“常兄!神器!此乃神器啊!”
还没等常升跟着感慨附和。
指导他们培训的火器营营长,笑着摆了摆手。
“这还不算什么神器,能拿出来给你们训练的,都是去年产的,最新的神器,都是装备给神机营的,能打三百步远呢。”
三百步远?!
冯诚眯起眼,朝着三百步外看去。
嗯,人影有些模糊。
“常兄,你眼力过人,看来这三百步的火枪,以后只有像你这样的人能用了,我只能望枪兴叹咯。”
常升听到冯诚的调侃,也是毫不客气的揶揄了一句。
“当初伯母让你少躲在被窝里看画本你不听,看坏了眼睛,现在反倒来打趣我,行啊,我开枪你装弹,有了功劳分你一半。”
火器营的营长,见已然封侯的两个年轻人,还想着上战场杀敌。
为了避免打击到冯诚的积极性,他压低声音。
“其实不用人眼,也能看清三百步外的东西,只是这东西工部还在制造中,要是成功了,就不拘泥于看多远了。”
“……”
“……”
常升和冯诚忽然间意识到。
离开南京两年,休整了半年,自以为已经跟上了城里的变化与发展。
现在他们才知道,自己还差得远得远呢!
“希望工部加把力气造出来。”
要不是工部的火器司没通行证不能进,冯诚都想亲眼瞧瞧到底在造什么神器。
而常升则想到了另一种可能性。
“要是造出这东西来,是不是在战场上遇到敌人,敌人看不见我们,我们能先看到他们了?”
冯诚闻言,顿时双眼一阵放光。
战场上敌我交手,能够优先判断敌方的精准方位和攻势的话,就占有了决胜的先机!
“也不知道陛下有没有往这方面想过?”
对于冯诚的担心,常升觉得这种担心是多余的。
工部制造火器的那些奇人,思虑十分的周全,甚至让他怀疑,提出这些大胆想法的,可能是参加过多次战斗,经验非常丰富的老将。
只是。
这样的老将早已成为了公侯之身,并且不是在边关就是在练兵,根本没有符合条件的人选。
“真想见见这位奇才啊。”
……
“啊欠!”
正在趴在桌子上扒拉算盘的朱雄英,打了一个响亮的喷嚏。
坐在对面的朱元璋,立即投来关切的目光。
“乖孙,昨晚睡觉踢了被子,不会着凉了吧?”
“这都要立夏了,不是着凉了,是在屋子里呆久了,闷得慌。”
朱雄英借机表达了自己的不满,轻轻拍了拍面前厚厚一摞的人口登记簿。
“爷爷,对于不到一年的时间,全国一下子多出来三百万隐户百姓的事,你有什么看法?”
自从免除人头税,又按人均削减了粮税,服徭役按工给钱以后,隐户就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并且还是主动的。
这三百万人要审查情况,核实身份,还要给他们安排日常生活所需要的活计做,朱雄英真的是一个头两个大。
“乖孙,你要往好处想,这些都是青壮年,而且都是农家子,个个有力气,咱先征它五万的兵……”
“然后呢?”
朱雄英打断了老朱的侃侃而谈。
“征兵要预备发放土地,海军那边的数目,算上驻扎各岛的,已经达到了八万人,拿下倭岛也够用了,剩下的这些只是能进陆战队,蒙古那边的互市初见成效不能动,这五万往哪里派兵?”
穷兵黩武要不得。
要不还是让他们去开荒?
可玉米土豆和红薯的种粮还不太够用。
就在朱雄英绞尽脑汁想着,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再提升一下哪方面的生产技术,让这些隐户由农转工时,东南急报。
南洋的一些国家,眼红大明商船赚取的利益,竟在大明商船支付了各种过关税以后,还在沿海港口劫掠了过往船只!
“咱就说,有一就有二,倭寇不除,就会滋长这种歪风邪气,好在护航的船只把他们打服了,但这口气,咱得出,乖孙,咱想把南边的地盘,全部收复回来,你看行不行?”
朱雄英头不疼了。
只是脑子转得飞快,开始思考,要从哪里调集粮草,供应老朱的战事行动。
洪武十年,七月。
朝廷发布征兵告示,征召十万大军,收复东南曾属于华夏,如今各个割据的小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