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十月,大军开拔,由徐达当主将,率队沿海口配合护航海军南下。
同年冬月,皇太子妃有孕,朱雄英便成了带头大哥,让弟弟妹妹呆在华盖殿偏殿,时刻照拂,让他们早早地享受到了,皇家政治的熏陶环境。
洪武十一年,三月。
倭岛大部臣服于大明,献上降书,愿意世代追随大明,并按照大明的律令与道德,约束和教化岛内民众,转交矿产及农事等各方面的管理与支配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倭岛民生资源匮乏的前提下,大明提供了粮食与先进的耕作、纺织技术,以及自唐以后断代的饮食文化,以前犹如井底之蛙的岛上百姓,诚心归服,并按照大明律令,揭发以前国主与贵族的恶行。
同年冬。
倭岛涉及犯罪的国主与贵族,在岛内百姓的监督下,流放北岛种植新引入岛内的土豆等物。
岛上移风易俗,将贵州控制了数百年的汉文化,全面推广开来,人人说汉字,并改换了汉人姓氏。
“哈哈哈,乖孙,你看,朝鲜国王也送来了国书,说要并入咱大明疆土,他这是害怕咱替咱的新子民找他们报仇吗?”
没办法。
朱元璋只能充当一回和事佬。
洪武十二年,三月。
朝鲜王国,并入大明,朱元璋保留朝鲜王称号,并派了大量人手前往朝鲜,继续移风易俗,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到大明百姓的氛围中来。
当年六月,皇太子妃常氏再次诞下一位皇子,此时朱雄英已有两个弟弟,两个妹妹。
“这次是真的全变了。”
当月,朝堂新晋江南文官代表,上书让太子迎新人,以防朝堂与民间议论,太子妃善妒,有损皇家颜面。
下朝时,此人被朱雄英堵在午门揍了个鼻青脸肿,当天,毛骧便查抄出此人贪墨的赃款,以及通敌,试图祸乱朝纲等罪。
灭三族,枭首于城楼示众。
想要拉帮结派,与皇家分权做大的文官集团,再次老实了起来。
同时,也没有人敢再提往东宫塞人的事,倒是有不少人,打起了给皇太孙早已册妃的主意。
“爷爷,爹爹,看来往后每隔一段时间,都要清理一下门户才行。”
朱雄英的话让朱元璋和朱标,都深以为然地点头附和。
而朱元璋,眼见乖孙已有了雷霆手段,便琢磨着御驾亲征蒙古。
只是南边的仗还没打完,想亲征蒙古的计划,还得先在乖孙那里提一提,才能事无巨细地安排好。
洪武十三年八月。
南洋诸国平定,十万大军轮番驻扎。
同年腊月,蒙古某部失信毁约,攻打边关重镇宣府。
明蒙大战拉开帷幕。
洪武十四年正月,朱元璋决定御驾亲征,由太子朱标监国,皇太孙朱雄英掌工部、户部以及兵部军需军备等事。
这一场战事起于微末,但打了两年。
一直打到作壁上观观虎斗的鞑靼与瓦剌,都被赶进雪原两千里的无人之境,朱元璋这才班师回朝。
同年六月,西域各国派使者来南京,表示愿尊朱元璋为大汗王,昔年归顺唐朝的诸国,归顺大明。
洪武十六年冬月。
在朱雄英的生辰宴上,朱元璋送了他一幅地图。
“乖孙!看,这都是咱替你打下来的江山,剩下的,就要靠你的!”
大明至此,进入再一次汉化大融合,休养生息的阶段。
西域与南洋因大明商贸繁荣,使得当地百姓一起过上了富贵的生活,社会稳定,各行各业发展迅速,人口破亿。
洪武二十年,二月二,龙抬头。
朱棣率领五万海军下西洋,带着常升、冯诚等人,共赴白胡子首领之约。
朱元璋与朱雄英一起,亲自来到吴淞江口,为这支新打造的海军舰队饯行。
“四叔!二舅舅,一路顺风,平安归来!”
“呜呜呜!”
船舰启航,冒出黑烟。
朱棣望着蔚蓝的海面,感受着一股新奇的推背感,瞬间笑开了花。
“乖倒儿让我去找日不落,以目前的航速来看,说不定过年前能回到大明来。”
走过一趟的常升,刚想提醒四将军,不要盲目乐观。
转念想到大明如今的版图,早已较当年扩大了三倍有余。
心里刚升起的这股离愁,淡了。
眼里,只有对新征途的渴望。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
大明的荣光,终将遍布各地。
照亮一个繁荣与富足的新世界!
(大结局)
………………
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支持与厚爱!
书海浩瀚,有缘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