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已经不是扭曲的父爱可以解释的了,这是在以帝王的身份操控自己的血脉,极端的掌控欲就是这样。
即便是普通人家,儿女逐渐长大,开始不受长辈控制时,长辈也会故意做一些激化矛盾的事情来满足自己的掌控欲。
而情感上的控制是成本最低的。
越是不爱孩子的父母,越喜欢这样做,他们享受孩子为了获取关注受他们操控的感觉。
明帝就是这样。
为了给太子巩固地位,早早带他参政,不许其他两位皇子办差参政的人是他。
发现太子对李长恭起杀心后,不批评不教育,直接挖坑易储的也是他。
在李长恭救灾安民之后,故意挑拨关系让他和太子针锋相对的还是他。
他对自己权利的维护和地位的巩固凌驾于所有情感之上,这是性格的缺陷,是苦难留下的后遗症。
刘熙仔细了解过明帝少年时期的事。
不得宠的母妃,不受关注的他。
先帝将所有的心思都用在了纪王身上,其余皇子都成了陪衬,一直等他成婚,入了明贞皇后的眼,占到了先帝病重皇后侍疾的便利,诛杀纪王,登基称帝。
年少时受到的漠视让他格外重视儿女,但混杂了皇权后的父爱,却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变质。
想要磨炼孩子的初衷是好的,方法也是极多的。
秋收失利救灾安民不能磨炼吗?
北疆布防抵御外敌不能磨炼吗?
整顿吏治通查旧案不能磨炼吗?
如果真的想要培养一国之君,需要的是让他们知道每件事应该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最好,具体的流程是什么,侧重的重点是什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这些都需要去实践去经历才能了解。
完全仰赖于官员,会被欺骗蒙蔽而不自知。
只会权术是坐不稳皇位的。
但斗过自己的兄弟就能坐上皇位这个想法放在明帝身上却又诡异的合理,因为他自己就是这么上来的。
为什么先帝立储时纪王的呼声那么高?因为人家真干实事,十岁起就开始参政,各种救灾安民巡防监军都干过,可以说纪王走的路才是培养储君的正确办法。
知道事情要怎么解决,知道解决问题。
纪王不是败给明帝的本事,他败给了明帝的权术。
所以,明帝主动制造矛盾让他们兄弟相残,因为在他看来,这没什么不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