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八成是要"动摇国本"了!
否则岂会说得如此严重?
可等胡大老爷酒足饭饱,仍只字未提。
待放下碗筷,胡大老爷笑吟吟望着父子俩。
"要不,先从改制着手?"
朱元璋与朱标父子面面相觑,仿佛在看个疯子。
什么叫"先从改制着手"?
方才议论的明明是火器改良之事啊?
怎么一开始就直接谈到官制上去了?
胡大老爷慢条斯理地擦了擦嘴。
见这父子俩也没什么心思吃饭了,索性让宋利把饭菜撤了下去。
随后摆上了小巧的铜炉、茶壶、茶盏等茶具。
宋利见状,习惯性地就要上前侍弄茶具伺候几位主子,不料胡大老爷却一反常态地摆了摆手。
“宋利,这儿不用你忙活!”
“我来泡茶,你把其他人清走,专心在一旁记录就行!”
“今日要谈的事,旁人没资格听,回头陛下他们必定要反复琢磨这份记录。”
“所以,这差事只能交给你!”
宋利没应声,抬头望向朱元璋。
胡大老爷虽然常吩咐他做事,但宋利心里清楚谁才是真正的主子。
果然,朱元璋略显不耐地挥了挥手:“惟庸让你办,你照做就是了!”
“其他人都退下吧!”
“传令禁军,本殿周围三十步内不得留人!”
“喏!”
原本隐匿在暗处的皇家侍卫和内侍齐声应诺,迅速退了出去。
明眼人都看得出,今日这里怕是要商议惊天大事。
不多时,殿内只剩下铜炉上水壶被蒸汽顶得吱吱作响的声音。
胡大老爷不紧不慢地提起水壶,手腕轻转,热水冲入茶壶,一缕茶香袅袅升起。
他动作娴熟地洗茶、温杯、再泡、分茶……
老朱家父子原本起伏的心绪,也随着茶香渐渐平复,静待胡大老爷今日正式开讲。
胡大老爷端起茶盏,轻轻吹散热气,抿了一口。
“嗯,好茶!”
放下茶盏,他看向对面父子二人,缓声道:
“陛下、太子,先前二位或许不解,为何明明是仿造、研发火器之事,却先提起了官制改革。”
“现在,臣便为二位解惑。”
“不过,臣有言在先——臣所言之事,二位姑且一听。至于能采纳多少,后续如何施行,皆由二位自行定夺。”
“如何?”
见胡大老爷神色郑重,朱标转头看向父皇。朱元璋沉吟片刻,缓缓点头。
胡大老爷此举不过是未雨绸缪。
他可不想日后事事被追问,甚至真把差事揽到自己头上。
既耽误了闲云野鹤的逍遥日子,更怕招来老朱的猜忌。
得到想要的承诺后,胡大老爷指了指身旁的茶罐。
“二位,如今大明官制承袭汉唐旧制,科举取士仍是唯一的正途。”
"不习圣贤典籍、未经科举正途者,不仅仕途无门,纵使蒙皇恩特擢入仕,亦难逃官场倾轧!"
"世人皆视此辈为旁门左道!"
"然则......此处便显出一个症结,起草公文、处理政务尚属易事。"
"若有前辈提携加之自身勤勉,不出多时便能掌握其中门道。"
"但今日陛下与太子所议火器仿制及后续研发之事,却是另一番局面。"
胡大老爷兜转良久终归正题,再度指向那茶叶罐。
"当下官制,恰似这罐中茶叶。"
"不论当今圣上或未来新君,不过是择取合口味的叶片罢了。"
"虽滋味各有千秋,烹煮火候水温亦有差异,终究同属茶道。"
"无非煎制手法稍作调整,本质并无二致。"
"然......火器仿研之事却有根本不同,所需非茶叶,乃甘草也!"
"纵使甘草亦可煎泡饮用,实则与茶已非同类。"
"敢问陛下、太子,若不革新官制,如何能源源不断选拔出甘草般的官员?"
朱元璋陷入沉思。
朱标亦默然不语。
"伯父,火器仿制之事,岂非招募工匠即可?"
"我等栽培匠人不就够了?"
"何须另觅甘草官员?"
年轻的太子毫不避讳地提出首个疑问。
胡大老爷闻言含笑为朱标续茶,徐徐道:
"太子此问切中要害!"
"缘由甚是简明——寻常读书人眼中,工部匠人所制皆为奇技淫巧!"
"他们既不明就里,更不屑一顾!"
"如此情形下,陛下与太子如何确保新建的火器衙门里,主事官员真能恪尽职守?"
"让一群不通此道又鄙薄技术之人执掌要务......"
"岂非从根基就已歪斜?"
"怎能指望结出善果?"
"纵使二位偶遇贤才,后继者又当如何?"
"总不能每次官吏更迭都指望天赐良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