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向东的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窗沿,内心仿佛有两股力量在激烈拉扯。
一股力量,是来自重生者灵魂深处的呐喊:“快!必须快!抓住每一个时间窗口!这是你重来一次最大的优势!错过这次资本助推,你可能要花费数倍的时间和精力才能达到同样的规模!萧望说得对,市场不等人!”
另一股力量,则是今生积累的谨慎与对核心关系的珍视:“风险!巨大的风险!如果萧望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张利民这条线一旦被资本污染,后续的麻烦将无穷无尽。信任建立困难,崩塌却只在一瞬间!”
林向东闭上眼,前世几次关键的失败场景历历在目。
有一次,就是因为太过追求速度,引入了错误的投资人,导致最终项目失控,团队分崩离析。
还有一次,则是因为过于保守,错失了融资的最佳窗口,被竞争对手后来居上,最终惨淡收场。
“快”与“稳”,如同天平的两端,如何才能平衡?
接受投资,可能获得飞速发展,但也可能引狼入室,破坏最核心的盟友关系。
拒绝投资,固然能保持现状的“纯洁”,但也可能错失奠定胜局的关键时机,被其他资本扶持的对手远远甩在身后。
要知道,黄蓝红大战前,可不仅只有它们三家。
只是其他平台都被甩在后面,被市场无情淘汰。
深吸一口气。
林向东的眼神逐渐从挣扎趋于清明。
他意识到,自己陷入了一个非此即彼的思维陷阱。
为什么一定要在“全盘接受”和“彻底拒绝”之间做选择?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要不要这一个亿,而在于如何安全地拿到这一个亿,并且确保这笔钱的使用,完全在自己的掌控之下,不会成为威胁到与张利民关系的隐患。
萧望承诺不干预经营,这是他的诚意,但口头承诺远非铁壁铜墙。
他需要的是制度性的保障和更清晰的边界。
一个初步的构想,开始在他脑中成型:
第一,成立新的控股公司:不以“瑞东便利店”这个直接与张利民关联的实体作为融资主体,而是成立一个新的上层公司,将瑞东便利店作为其全资或控股的核心子公司之一。
这样可以在法律层面建立一个缓冲带。
第二,设计特殊的股东协议: 在投资协议中,不仅要明确萧望不干预经营的承诺,更要将其书面化、条款化。可以设置极其苛刻的“保护性条款”。
例如,任何涉及公司战略方向、核心团队变更、重大资产处置的决策,必须得到林向东的一票同意权。
甚至可以约定,萧望的股份不具备投票权,仅享有财务收益。
第三, 对赌与回购条款: 可以接受相对较高的估值,但同时也设定明确的、可实现的业绩对赌目标。
如果达成目标,萧望获得高额回报,合情合理。
如果未达成,林向东团队有权以约定价格回购萧望的股份。
这既能展现自信,也能为自己留一条“净化”资本的后路。
第四, 与张利民、王瑞坦诚沟通:
这是最重要的一步。
他必须将萧望的投资意向、自己的顾虑以及构思的防范方案,毫无保留地告知张利民和王瑞。
这不仅是对兄弟的尊重,更是将潜在风险摆在明处,共同面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