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向东轻笑着说道:“至于模仿……王总,任何一个真正有价值的商业模式,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会被模仿,这是无法避免的。甚至可以说,没有被模仿价值的模式,本身可能也不具备商业价值。”
这个角度让在场的几位投资人都略微挑眉,露出了感兴趣的神色。
“但是,”林向东的眼神变得深邃,“大浪淘沙,最终能沉淀下来的,能穿越周期、真正建立起品牌壁垒的,从来不只是先发优势或者模式本身,而是做事的人,是那份‘用心’。”
林向东进一步阐述:
“还有一件事,巨头的转身,往往伴随着庞大的体量和固有的路径依赖,他们的创新很多时候是‘防御性’的,而非‘颠覆性’的。我们的优势在于,我们更轻、更快、更专注,没有历史包袱,可以对市场需求做出最敏锐的反应,可以集中全部力量在一个方向上。
我们或许会被模仿,但模仿者很难复制我们这种从零到一打磨出来的、对成本和效率极致追求的‘基因’,也很难复制我们这种与早期用户,共同成长所建立的情感连接和品牌忠诚度。”
“更重要的是。”
林向东抛出了更具前瞻性的观点。
“‘新生活计划’不是一个静态的蓝图。它是一个不断进化、不断迭代的生态。当别人开始模仿我们第一阶段的‘工厂直供+线下体验’时,我们可能已经进入了第二阶段的‘数据驱动个性化定制’和‘会员订阅服务’了。
持续的创新和迭代速度本身,就是最坚固的护城河之一。 而这份创新和迭代的能力,恰恰来源于我们这样一个充满饥饿感的团队。”
林向东的回答,没有回避问题,而是层层递进。
从已验证的基本功,到对核心能力的重新定义,再到对“模仿”的独特见解,最后落脚于“人”的因素和“迭代速度”这种动态壁垒上。
他没有给出一个看似无敌的答案,却构建了一个逻辑自洽、更符合商业现实、同时也展现了团队清醒认知,和强大自信的回应。
说完,林向东保持微笑,从容地拿起桌上的茶杯喝了一口,给在座的各位留下消化和思考的时间。
会议室内再次陷入短暂的安静。
王总若有所思地看着林向东,手指无意识地转动着笔,先前那种挑战的神情缓和了不少,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审视和考量。
沈浩阳嘴角的笑意更深了,他看了一眼旁边的几位朋友,眼神仿佛在说:“怎么样?我没看错人吧?”
三位老总,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他们都点了点了头。
和刘兆虎的故事、概念、数据,完全不一样。
林向东的回答很纯粹,也很接地气。
无论概念多么新颖,最后都要落在执行上。
东升超市开业几个月的成绩,已经证明了东升超市的团队执行力。
沈浩阳刚要站起来,不过,不等他起身。
王总便抢先站起来,说道:
“林总,这项目,我王景山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