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锦书也通透,既然姜远是冲着刘清河来的,那必然没什么好事,自然选不好的说。
再者,这也是事实,李锦书也是照实而说,算不得胡编乱造。
万启明握了握拳:
“李大人,你在任期间可曾听说过万家村煤矿之事?那里的村民似乎过得极其凄惨。”
李锦书闻言心中又是一惊,那万家村煤矿所属崔氏旁支,他曾听闻过,那万家村的煤矿本不是崔家的。
二十多年前,丰西府崔氏开枝散叶,崔家旁支的崔进名迁至济洲县。
见得万家村产煤,遂与刘清河勾结,将万家村给霸占了。
但这些都是传闻,且济洲县衙还存有万家村归属崔进名的地契,李锦书也未当个真。
既便他当真也没什么用,崔氏是大周的大门阀之一,那崔进名虽是分散出来的旁支,却也不可小视,他一个小县令又怎惹得起。
再者,以李锦书的性格,他就算惹得起,也不会去翻这些陈年旧事。
相反,他那时候与崔进名也有来往的,因崔进名势大,在朝堂上有靠山,李锦书很卖崔进名的面子。
但又因崔进名已在济洲落地生根,又因他那族兄崔录景在朝中居高位。
平时也不怎么需要李锦书办事,大家也就各自安好,互不添麻烦,逢年过节互送点礼却也是常事。
如今万启明突然问起万家村煤矿一事,这又让李锦书的心提了起来。
他突然想到,刘清河一个告老的县令,即便以前作恶颇多,但已经告老了,朝廷不可能再来追查什么。
如今不仅钦差与侯爷来了,户部的官也来了,这就不是清查刘清河贪腐那么简单。
这是冲着济洲万家村的崔进名而来。
李锦书自升任府尹之后,就已算步入大员之列,已不似当县令之时那般,觉得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万事大吉了。
他也开始揣摩朝政了,且其女儿李淑容前些日子回家探亲,又给李锦书带回几期周刊。
上面刊登的朝政分析,令他看得痴迷不已,感觉受益良多,将周刊奉为奇书,便让李淑容每期都寄一本回来。
李锦书周刊看得多了,自然能从里面看出些门道来。
什么伍云鉴在肃南府巡查百官,什么土豆乃国之良种,天下种之乃不敢辞之类的。
这些明显是针对门阀士族而来。
李锦书面容变得严肃起来:
“回钦差大人话,那万家村煤矿之事,民间有传闻,据说是崔进名与刘清河勾结强夺的。
但这些皆是谣传,下官也分不出真徦来,下官也听闻万家村百姓食不果腹,有心想去巡查一番,唉…”
李锦书说着大摇其头:
“那万家村是崔家之地,那万家村村民皆是崔进名的家奴,这些都是在县衙存了档的,下官想管也是有力不逮。
下官也进不得万家村,您们也知道,崔进名的来头,下官那时候得罪不起啊。”
姜远与夏千海都是老油条,岂能听不出李锦书这些话里的意思。
无非就是在说,他想过帮万家村民一把,但对方来头大,他得罪不起,也就别怪他为官不作为。
但实际上,姜远太了解李锦书这厮,他就是得罪得起,无所谓的事他也不会去干。
不过,这些也没必要拆穿他。
他此时能说出崔进名与刘清河勾结的事来,虽然又称是坊间谣传,却已是明确表明了态度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