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公爷,大喜的日子,你别惹我家娘子掉眼泪,这可是要落下月子病的,夫妻床头吵架床尾和,我家娘子可不是小气的人。”
“对,夫人不是小气的人,是我以前被猪油蒙了心,夫人你好好歇着,儿子我来照应。”
冯氏含笑点了点头,与婆母蓝氏对视一眼,看到蓝氏欣慰的眼神里,没有半点因为常茂迁就她的异样,脸上的笑容加深。
家和万事兴。
等到睡醒了,就给父亲写封信。
告诉父亲,她生了一个眉眼有三分像父亲的儿子,未来的常家后继有人,也能与冯家子弟一道,携手征战沙场了!
朱元璋得知常茂喜得麟儿,亲自给赐了名——常增,并封了世子。
而常氏生下来的一双儿女,则由朱标起的名字。
儿子叫朱允煊,煊,声名显赫也。
宣,听令于君。
女儿则取名攸宁,出自“君子攸宁”。
寄托了朱标对长女,未来能够身心皆自在的美好愿望。
孩子满月时,宫里大肆操办了一场。
来赴宴的人没记住皇宫里突然多出来的一些稀奇古怪的玩意儿,只记得皇太孙防贼似的,盯着与他年纪相仿,以及比他大个三岁左右的孩童的眼神,像一把宝剑要杀人似的,把许多想要巴结皇太孙的权贵子弟,吓得哇哇哭了好大一场。
朱雄英对此没有任何反思的心情,只是事后跟朱标说道:“这群小朋友里面,一个能打的都没有,你可别给攸宁订娃娃亲,不然我长大了就带她跑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朱标感觉这话有些耳熟,当场没有向他的好大儿发作。
事后。
去找他亲爱的四弟,切磋了一番武艺,失手踹了四弟屁股好几脚。
“大哥,我马上都要离京了,你这是给我送行呢?”
朱棣也不知道自己哪里惹到了大哥,硬挨了几脚后,担心自家夫人晚上看到问起,只能刨根究底,问清楚自己到底错哪里了。
“英儿说……”
当朱标把他乖侄儿的话转述一遍,朱棣这才恍然大悟。
然后不等大哥再动手,自己折了根树枝交给大哥,弯腰撅腚,咬紧嘴唇。
“大哥,这确实是我没教好,你打吧,我绝对不喊疼……嘶!大哥你还真打啊!”
朱标只是轻轻抽了一下,便把树枝扔进湖里让天鹅叼走玩耍去了。
且不说四弟出征在即。
就算是他生气,也不可能真的对自己的弟弟下重手。
谁叫他是长兄如父,且是慈父的大哥呢。
六月初。
回京休整的海军便准备再度远航。
这次大半个京城都来相送,期盼着他们再次凯旋归来,平安到家。
七月。
由刘璟率队,带着第二批休假的海军回京。
朱元璋封刘璟为从三品轻车都尉,并依军功封赏了所有的将士们。
九月,抵达琉球群岛北端驻扎的朱棣等部,联系上了从对面海岛伊岐来的求助信,希望明军帮助他们摆脱残暴的统治者,他们当地百姓愿意归顺大明。
时值台风横行,且无人背书,明军暂歇未动,回信稳住局势。
十月末。
等到海面上风平浪静,伊岐当地百姓缺衣少食,且姚广孝深入当地考察接触过后,发来消息。
大明海军三万人,这才在主将张赫的指挥下,登岛助战。
冬月初一。
朱元璋在收到战报的同时,还收到了哈密来信。
“乖孙,你二舅舅他们十日前,已抵达哈密,再过几日就要归京了!”
本来派了第二队前往去接应,谁知路途有几个国家发生了战事,双方绕路错过了。
只能让哈密那边再派人,沿着第二队的标记去传信,免得再去花费大把时间,前去寻找常升他们的队伍。
正在盖玉玺的朱雄英,听到这个好消息,一下子精神大振。
“二舅舅他们有信了?他们没事吧?”
“有三个在回来的路上生了病,留在哈密休养好再返京,剩下的都没事。”
朱元璋说到这里,故意卖了个关子。
“你猜,他们找没找到咱们要的土豆和红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