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堂天子,岂需正眼看待区区商贾?
这般在后世看来愚不可及的观念,在当时却被奉为圭臬。
皆因这世道,本就等级森严!
朱元璋对此尤为固执。
听闻胡大老爷谏言,他顿时眉头紧锁。
"惟庸,咱就不信!"
"满朝文武就无人能治住商贾?"
"咱的刀还不够锋利?杀几个不听话的,看谁还敢造次!"
对朱元璋而言,招募商贾为官简直荒谬绝伦。
若非胡大老爷私下进言,他怕是早已龙颜大怒。
胡大老爷却苦笑道:
"陛下,您这倔脾气上来,连道理都不讲了。"
"正好太子殿下在此。"
"老臣将来也不会入朝了。"
"今日便说说那些平日不便言明的话。"
朱元璋父子闻言,不禁倒吸一口凉气。
这架势,着实令人心惊啊!
这明明连官职制度都挑明了,怎么还不算“不宜明言”之事?
不过此刻朱标的作用便显现出来了。
毕竟是年轻人,反应快,短暂的震惊后,他立即笑着为胡大老爷斟了杯茶。
“伯父,咱们慢慢聊!”
“今日就当您是我父皇的老兄弟、我的长辈,咱们自家人说说话!”
“不必顾忌什么君臣之礼!”
“能听伯父一番指点,值了!”
朱元璋闻言,满意地看了眼儿子。
‘好小子,这话说得漂亮!’
随后他得意地冲胡大老爷扬了扬眉。
意思再明显不过——
‘我儿子都这般敬重你了,看你还能说出什么来!’
胡大老爷对朱元璋的挑衅视若无睹,端起茶碗一饮而尽,随后正色道。
“好!”
“那就说说平日不便提的事!”
“先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们认为,朱家江山要稳固,最关键的是什么?”
此言一出,朱元璋与朱标瞳孔骤缩。
朱元璋甚至浑身紧绷起来。
这问题,够尖锐!
但既然说了今日是家宴闲谈,自然百无禁忌。
只是朱元璋没想到,这一“禁忌”,还真扯出个大话题。
朱标此刻展现出了大明首任储君的风范,他率先镇定下来,沉思片刻,面带困惑地看向胡大老爷。
“伯父,江山稳固,民心、赋税、军力缺一不可,若要选最重要的,侄儿实在难以抉择。”
“伯父以为呢?”
胡大老爷毫不遮掩,直截了当道:
“若我说‘枪杆子里出政权’,你们可明白?”
朱元璋父子闻言,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惟庸,你是说……谁握有兵权,谁就能坐皇位?”
朱元璋问得迟疑,甚至带着几分难以置信。
胡大老爷却斩钉截铁地点头。
“正是如此!”
“天子宁有种耶?兵强马壮者为之!”
“史书早有明证!”
“李渊晋阳起兵创唐,赵匡胤黄袍加身建宋,凭的是什么?”
“不就是麾下雄师?”
“再说你朱重八,这皇位说是民心所归,可说到底——”
“不就是你带着文武群臣打下来的江山?”
“难道不是?”
朱元璋听完,先是一愣,随即陷入长久的沉默。
胡大老爷一席话,瞬间击穿了对方的心理防线。
明知这些话语犀利尖锐,他却无法反驳。
面对旁人,尚能强撑一句"天命在我"。
可眼前二人皆是当年亲历者。
逞强辩白毫无意义。
朱元璋素来擅长胡搅蛮缠,当即避开话锋,斜眼睨向胡大老爷:"惟庸,你到底要说什么?"
"总不会是专程关起门来数落咱吧?"
见他耍无赖,胡大老爷也翻了个白眼:"想什么呢!"
"如今我与大明休戚相关。"
"唯有朱家江山稳固,我方能安稳度日。"
"自然盼着你们父子稳妥些!"
"好赖话都听不明白了?"
眼见二人又要争执,朱标连忙劝阻:"伯父、父皇且慢!"
"不如先听听伯父未尽之言?"
"方才伯父说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儿臣认同。"
"可接下来呢?"
胡大老爷瞪了朱元璋一眼,转向朱标道:"太子既已说到这份上,还不明白?"
"自是要朱家皇帝牢牢掌控兵权,不断提升军力!"
"唐末藩镇割据,宋代纳贡求和,皆因帝王失却兵权、军力衰微所致。"
"说白了,朱家要想江山永固,就必须将军权死死攥在皇帝手中!"
朱元璋目光一凝:"惟庸,你这话另有所指啊。"
莫不是自己又在不经意间,给后世子孙埋下祸根?
"并非另有所指,而是大明军制确有隐患。"
胡大老爷既已打开天窗,自然不再遮掩。
朱标却满脸难以置信:"什么?"
"大明军制有问题?"
"我朝坐拥百万雄师!"
"伯父此言未免夸大其词?"
父子二人对大明军力信心十足。
殊不知三代之后,未及百年,他们的后人便将葬送大明精锐。
若说朱元璋为朱允炆登基清洗朝堂,加上朱棣靖难之役消耗了军方底蕴。
堡宗那次惨败,彻底断送了大明军队的中坚力量。
勇猛善战的将士,几乎全在那场战役中折损殆尽。
这暴露出什么?
分明是大明的军事制度存在严重缺陷!
一场败仗就后继无人,不是造血功能出了大问题是什么?
皇帝无能归无能,但后续无人顶上,根源不正是朱元璋当年埋下的隐患吗?
面对朱标的疑问,胡大老爷直言不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