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王铁锚不属于这类军官,因为他本身也不是纯粹的前线指挥官,而是都指挥参谋长,更多偏向于制定作战计划、后勤调配和人事任免方面的工作,只有在人手不够用的时候才会披挂上阵。
面对强敌,他唯一的想法就是别成为舰队的短板,只要能获胜,怎么打保险就怎么打,啥漂亮不漂亮的全是浮云。
从塞舌尔海军基地启航前,在高级军官会议上他以舰队指挥官的名义向各舰长下达了命令,必须携带至少16枚水雷。
到底什么时候用、该怎么用,他没规定,也没有预案。只是根据通讯船的介绍,得知来袭的敌舰规模很大,至少上百艘。觉得在敌众我寡的局面下,水雷这种歹毒武器肯定能派上用场。
事实证明都参谋长不是白当的,刚一照面秘密武器就有了用武之地。想利用切线玩集团冲锋,试图逼近玩混战是吧?
来吧!追的越猛,舰船越密集,水雷发挥的余地越大。而且这玩意可比舰炮厉害多了,不管多坚固、多庞大的舰船,只要碰响了一枚大概率半残,小概率直接沉没甚至解体,最低限度也会丧失战斗力。
“降顶帆,航向180,右舷吃风!”很快,英国舰队就冲到了700米左右。领航长看着海图、盯着航海钟,撕心裂肺的发出了调整航向的命令。
“大角度转向,甲板人员防侧倾!”领航长喊完,二副接着喊。甲板上的所有人员,除了舵手之外全都跑到了右舷,用安全带把自己牢牢固定在舷墙上。
这时操帆手们就要上演空中飞人节目了,踩着横桁玩了命的拉扯帆索,把巨大的顶帆快速降下来用绳子固定在横桁上,再拽着帆索像荡秋千一样荡到下一层横桁上继续着同样的动作。
与此同时,站在高高主桅了望台里的了望手也有节奏的挥舞着两面信号旗,把旗舰的命令准确传达给后面的舰船。
和往日不同的是,在后甲板尾端多了一群水手,他们正用升降臂把水雷从木箱里抬出来,快速拧上几根长长的触发药管,然后伸出船尾稳稳吊入海面,再砍断绳索,继续操作第二颗。
失去了羁绊的水雷依靠自身浮力处于勉强漂浮状态,随着波浪上下颠簸,忽而露出小半个身体,忽而又沉入水中。别看在甲板上显得挺大个,到了海里啥也不是,几十米之外靠肉眼就很难观测到了。
在大海上逆风转向,对帆船又是一个大考验。帆降少了,可以多保持点航速,但会增加转弯半径,如果风力过大,还容易造成倾覆,很危险。帆降多了,安全是保证了,转弯半径也减少了,但由于失速太多,转向过程会被拉长。
商船一般会选择前者,一点点降帆转向,半径大点无所谓,反正也没啥太急的事儿。但战舰就不一样,尤其在战时,半径大200米,说不定就撞到敌人船上了,必须争分夺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