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教授走了过来,伸出握拳的手在二人面前展开,一款白色的长方形躺在其中。
上方是一块显示屏,下方则是一块圆形的按键,虽然和设计图上的成品形象还有些差距,但已经有了雏形。
“这款样机的成本是多少?”蒋震廷最关心的还是价格问题。
毕竟是要和walkman进行错位竞争的,价格是个很关键的因素。
“178美元,不过最贵的是这块屏幕和里面的芯片,量产后成本至少能缩减一半。其他物料的成本我就不清楚了。”
蔡教授很贴心的把价格换算成了美元,当然,是按照官方汇率来计算的。
按照以往的经验,样机的物料成本通常是规模化生产的5-10倍。
即使再算上人工和机械成本以及次品损耗,再加上包装费用,成本也只会是样机的3分之1左右。
所以实际上成本大概在60美元左右,和之前答应给吉姆·沃尔顿80美元的出厂价中间还有20美元的差价。
而且由于芯片产线是自己的,预计在这方面还能做做文章,压缩一些成本。
如果整体产线优化的足够好的话,估计成本能往50美元靠近,这中间就有大概30美元的差价。
和GameBoy的利润是差不多的,不过利润率算下来是不如GameBoy的。
只要铺货足够多,这也是一个每月数千万美元流水的产品。
而且随身听作为一款音乐播放器,理想中的受众群体是远远超过GameBoy这类几乎只瞄准年轻男性用户的游戏设备的。
不过目前阶段的随身听,由于提前了10年面世,很多关键技术并不能实现,只能疯狂的减配。
肯定和后世那个每月销量近200万台的IPod没法比。
但只要是一个月能有个十万台以上的销量,就算是符合了蒋震廷的预期。
因为第一版的随身听,只是占据微型音乐播放器市场以及普及数字音乐的产品。
后续还要在续航、内存方面的技术进行攻关,挤压walkman在这两方面的优势。
同时再在音质方面不断优化,向walkman靠近。
还需要配合一个更加便捷的数字音乐下载方式。
这一点蒋震廷的计划是等待个人电脑市场的发展,至少需要街边的大小商铺都能普及电脑时,数字音乐的下载才会便捷的走向千家万户。
到时候就是随身听在便携式音乐播放器市场掀桌子的时候。
“这么小的东西居然能播放出这样音质的音乐,确实很不错。”
在蒋震廷还在盘算的时候,许远培就已经拿着样机听了起来。
不过他在音乐方面是个门外汉,也就是个能听个响的水平,什么音质不音质,他压根不懂其中的细节。
只要没有电流杂音,播放流畅,高低音和左右声道能明显的区分出来,他就觉得是好音质。
不过,好在全球90%以上听歌的人都是这个水平。
“音质方面是胡玮立大师来配合调试的,现在的这款产品在流行音乐方面的质量会相对优秀一些。”
蔡教授为许远培解释着。
胡玮立现在在无线卫视担任高级音乐指导,主要是为影视作品做编曲工作,各种曲风都能做。
而他之前又是学习的古典音乐,还曾在华夏音乐学院任教,乐理知识那是相当扎实。
再加上他本来就是大陆人,和这边的人沟通顺畅。
于是才有这次蒋震廷专门请他来帮忙调试随身听的音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