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钱德勒由于害怕身后的奥尼尔被放空,都不敢过度的上前阻挡,胡思睿身子一扭,用身体隔开钱德勒后上反篮打进。
“这个时候你应该分球。”奥尼尔开玩笑式的说道:“我会给你表演怎么在篮下碾碎他的。”
胡思睿笑了:“稍安勿躁沙克,接下来有你玩的。”
-----------------
换来“大鲨鱼”奥尼尔并不是莱利的脑子一热,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才确定“奥尼尔”是最适合热火体系的结论的。
莱利曾经有一段时间没日没夜的研究热火队的“五外体系”,他认为这套阵容虽然在拉开比分和追分时效率很高,很容易就打出“一波流”来终结比赛。
但是这套体系也颇有神经刀的意味,上赛季面对活塞队就说明了弊端,三分球一失准的情况下,他们很难有着在内线一锤定音的能力。
而且防守端防一防外线很管用,可对手一旦有强有力的内线球员,热火队就只能眼睁睁的看着禁区被爆掉。
所以在稳定程度上,热火队的“一大四小体系”比“五外体系”更好,更可靠。
但是想要拥有匹敌“五外”的火力,“一大四小”中的“一大”那就相当重要了。
想当年奥拉朱旺时期的火箭就经常用一套体系阵容,叫做“Inside-out体系”,翻译被称为内-外体系:最常见的站位是有球侧两名球员,无球侧三名球员。
其精髓部分是中锋底线的牵制,并且无球球员通过移动制造射篮机会。
再往前推到八十年代以前,十支球队里可能有九支都在使用!那可是大中锋们所统治的年代。
这套战术体系上限如何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大中锋低位威胁能力,而另一个则是大中锋策应传球能力。
历史上将其做到极致的就是维尔特·张伯伦,首先张伯伦低位能力毋庸置疑,其次1968年张伯伦还击败奥斯卡罗伯特森拿到了助攻王大奖。
特别是在1967年的东部决赛,张伯伦击败拉塞尔的系列赛里,张伯伦场均砍下了21.6分32篮板10助攻三双数据,凯尔特人八连冠就这样被终结了。
另一个代表人物就是奥拉朱旺,也是国内最早接触到内-外体系的例子,凭借这一招为火箭队带来了两座总冠军。
缺点是这套体系以中锋为轴,所以对组织后卫要求不高,例如乔治·麦肯、张伯伦、奥拉朱旺这些中锋身边的组织后卫都不算太有名气。
如果热火队盲目套用,那么无疑是喧宾夺主,对于胡思睿的成长来讲是毁灭性的削弱。
一个终极的吃饼低位大杀器、进攻端能吸引到对手疯狂包夹以创造外线投篮机会、有一定策应能力但是无需太多;防守端不求防出来,只要能安全护住篮筐……
莱利翻遍了所有的球员,才终于能够确定在“一大四小体系”中,那枚最为重要的拼图是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