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致看了一下,需要添置些简单的用品。
林向安整理了一下思路,转向孙文石和杨辉说道:“既然山下有集市,咱们去逛一逛,把需要的东西都买齐。”
孙文石笑着点头:“好,我正好也去逛逛。”
杨辉也赞同道:“行啊。”
林远和王和信则主动留下来收拾屋子,看着包裹和行李,顺便清扫院子。
林向安便带着孙文石和杨辉,便走出屋外。
从小门出去,顺着石板小径下山,向着不远处的集市走去。
走了差不多一盏茶的功夫,就看到了热闹的集市。
已经过了晌午,依旧摊位林立,各种叫卖声此起彼伏,摊主们推销着新鲜的蔬菜、香料、布匹、文具,以及各种日常用品。
空气中弥漫着油烟、食物和人声的混合气息。
摊位前,有些乡民穿着简朴,忙着选购,有的则在议价,热闹非凡。
林向安三人忙碌到现在,早已感到腹中饥饿,肚子里咕咕作响。
他们在人群中挤出一条路,循着香味找到一家面摊。
摊主是个矮胖的中年汉子,满脸油光,挥舞着大勺在锅里翻炒,热气腾腾的面汤香气四溢。
三人坐下,林向安点了三碗汤面,摊主麻利地端上来.
汤底红亮,面条浮在上面如细长的白丝,撒了几粒翠绿的葱花,热气扑鼻,让人食欲大动。
吃完面后,这才开始置办所需之物。
他们需要买床褥、薄棉被,如今正值夏日,蚊虫肆虐,还得买些艾草捆,挂起来驱蚊。
东西颇多,林向安目光扫过摊位,挑了一家货品齐全的铺子。
摊主是个精瘦的老汉,脸上挂着和蔼的笑,手脚麻利地帮他们打包。
他拍了拍胸脯,爽快道:“付完钱,我直接让人给你们送到角门!”
三人直接付了钱,老汉接过钱,笑得更深,忙不迭地招呼伙计准备送货。
路过时,他们发现不少摊位出售各种包月套餐。
有的摊主举着木牌,高声吆喝:“基础素斋,每日两餐,糙米饭、时蔬、豆腐汤,一个月只要500文!”
有的则推出“科举套餐”,在基础素斋上,加配党参鸡汤、桂圆粥、状元糕,三日一尾西湖醋鱼,一个月要一两银子。
标明能按时配送到角门,服务倒是蛮周到。
林向安停下脚步,眯眼看了看木牌上的字样,杨辉则低头算了算开销,孙文石兴致勃勃地凑过去问了几句,三人交换了个眼神,暂时没定下来。
大致购买完毕后,林向安特意走到一个馒头摊前,挑了几个热气腾腾的包子和馒头,用油纸包好,打算给林远、王和信带回去。
他拎着大包小包的东西,肩膀微微下沉,杨辉和孙文石也各抱着一堆物品,三人满载而归。
集市的喧嚣渐渐被抛在身后,山间的清风吹来,带来一丝凉意。
回到寺里,后院角门处站着一个僧人,身披灰袍,手持木杖,目光平静地扫视着来往之人。
林向安从怀中掏出借住的木牌递过去,僧人接过一看,点了点头,侧身让他们通过。
走进院子,林远和王和信已经收拾得差不多了。
听到门口的动静,王和信率先放下手中的扫帚,快步跑过来,脸上挂着憨厚的笑:“你们回来啦!”
他一边说,一边伸手接过林向安手中的包袱。
林向安看着两人忙碌的身影,嘴角微微上扬,眼中闪过一丝暖意。
他拍了拍手上的灰尘,走进屋内,放下手中的物品,长舒了一口气。
整理盘算下来,买的这些东西,以及花销,三人房费2两,灶台350文,但押金2两,去集市买的三个人用的东西,差不多就花费快四两,算下来也不少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