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宪台,晦庵先生曾说‘存天理灭人欲’乃生死之道,然而阳明先生破此窠臼。
譬如烛火照在室内,晦庵先生重视烛台形制,而阳明先生重烛光澈照。
学生浅见,孔夫子虽讳言鬼神,实际是导人向生,而阳明临终语恰是践‘向死而生’之真谛。”
他停顿了片刻,眼神微微低垂,仿佛在自己刚才的言辞中寻求更加深刻的理解。
“‘向死而生’,这不仅是对死亡的超越,更是对生命本质的追求与体现,生死是自然的循环。
‘未知生,焉知死’更是告诉我们生命本身充满变数,不能对死亡做过多推测.
反而要关注当下的活生生的存在。”
宋道衡微微一愣,沉默片刻,眼中浮现出一丝意外与赞许。
没想到林向安将两位思想家的观点结合起来,融会贯通。
“不错。”
宋道衡凝视着林向安,语气中带着一丝轻微的笑意,仿佛在轻松的氛围中透露出深邃的思考。
“‘向死而生’,这也正是许多士人的人生追求。许多学子年少时,眼里只有眼前的功名利禄,难得像你一般,能够超越这些,去思考更为深远的问题,小小年纪,倒是通透。”
他的话语似乎是无意间流露出来的感慨,但却蕴含着对林向安深厚的评价。
林向安微微低头,轻声答道:“宪台过奖了。”
随后又问了一道实政问题,是关于洪水治理的问题。
大的天灾,在讲习会的时候,大家轮番准备过相关题材,一起探讨过。
便结合治水的理论,以及实际情况,回答了这个问题。
条理清晰,虽然回答的浅显,但宋道衡还算满意。
空气中弥漫着温暖的茶香,桌上的茶盏轻轻晃动,泛起细微的涟漪。
再次将目光定格在林向安身上,宋道衡眼神深邃,略带试探地问道:“乡试你可有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