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谈下来,宋道衡对林向安的印象愈发深刻。
眼前这个年轻学子,虽年少气盛,却并不急功近利,反而在许多问题上展现出了与其年纪不符的沉稳。
这让宋道衡不禁生出几分欣赏,他微微皱了皱眉,心中不由得对这个学子的未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然而,作为过来人,宋道衡深知,单单有好心性和沉稳的态度,并不足以成就一番大事业。
要真正了解这个学子的潜力,还得从他的才学和思维方式上着手。
宋道衡不禁思忖,如何能更好地了解林向安的学问底蕴?
想到林向安在岁试中的表现,尤其是他在论语策论题中的回答,宋道衡心里已有了盘算。
他决定借机考察一下林向安的才学。
片刻后,宋道衡微微扬眉,目光中透出一丝狡黠与玩味,他缓缓开口,声音温和却充满试探。
“本院记得你这次的策论文,提到了生死,而《论语》中,子路问死,子曰‘未知生,焉知死’,然则阳明先生临终云‘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两者是否相悖呢?”
此番询问,显然是在考察他的才学。
未知生,焉知死。这是出自论语先进篇。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季路就是子路,子路问孔夫子如何侍奉鬼神。孔夫子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孔夫子认为学生们的程度还不够,暂不讨论。所以他答复子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先要把人做好,再研究鬼神的问题,连人都没有做好,连人都不懂,还要进一步去了解鬼神,太远了。
林向安眼中微微闪过一丝思索的光芒,并没有急于回答,反而保持了几秒钟的沉默,仿佛在细细琢磨宋道衡的问题。
此时,书房内的气氛似乎愈加凝重,窗外的风吹动着竹影,发出沙沙的声响,恍若背景音乐般为这场对话增添了几分紧张感。
周教谕在一旁静静坐着,并没有插话,显然学政对林向安有期待。
林向安微微低头,眉宇间带着淡淡的思索,似乎在回忆着那道论题的内容和他自己对生死问题的理解。
他轻轻开口,语气平稳,字字铿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