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散学,王四顺就带着林向安和赵泽去看铺子。
铺子离私塾比较近,去港口集市会经过那,但没有集市那边热闹。
道路两边都是各种商铺,但没有和他家定位一样的。
从后门进去的,店里有些脏,留下的桌椅板凳正好用上。
后厨是半敞开式的,空间较大。
有两个大灶台,旁边有一块空地,还有一口井。
而且离这边不到百米,有一条河。
有水,经常有人经过,这就足够了。
赵泽跟着林向安乱转,不明白看啥,小声嘟囔。
“这是什么地方?怎么这么脏?”
林向安似答非答,丢下一句,“这里是我家的起点!”
不管赵泽能不能懂,此时林向安心情激动,追上王四顺。
“爹,这地方还不错,有点破旧,但修整清理一下就好了。”
“嗯,你娘说了,咱父子俩同意,那就定下来。”
王四顺乐呵呵的,“我再去磨一下掌柜,尽量让他再少点。”
之后的事,林向安没有细问,只关注进展。
又过了两日,店铺终于转下来了。
前前后后一共花了150两银子,后面又花了20两修整,置办东西。
家里的积蓄瞬间缩水,林向安估计不到百两。
赵桥开始跟王四顺打下手,帮忙干一些小活。
赵远6岁,比较乖巧,就让他在家里玩,看着弟弟妹妹哭没哭,哭了就喊大人。
二姨也渐渐好起来,至于大人们怎么聊的,怎么决定的,林向安并不清楚。
日子就这样平静过着。
弟弟妹妹们满月了,林春花回来了一趟,给两个小孩子一人做了一件衣服。
同时也知道了林夏枝的情况。
姐妹们虽说嫁人了,但林春花和林夏枝的感情是最好的,多是心疼妹妹。
劝林老太让她住下,家里开铺子也缺人,就让林夏枝在店里帮忙。
至于赵二他敢上门,就让人打回去。
若是怕人闹事,把女儿赶回去,那无异于寒了其他出嫁女儿的心。
林老太多有顾忌,但还是心软的听了进去。
林春花来住了两天,没闲着,和林夏枝、林秋兰三姐妹去把铺子打扫干净。
豆腐摊位每天依旧出摊,王四顺会带着赵桥,让他学着卖豆腐。
这还是林向安和父母建议的,赵桥虽然姓赵,但好歹护着他娘,这件事也能看出他有担当。
卖豆腐,有熟客,不会那么难,而且能锻炼销售能力。
能说会道,能把东西卖出去,这是一种能力,这种人到哪都能混的开。
按照林向安的思路,以后集市上依旧还开豆腐摊,拿货就从铺子拿,找个销售人,每月给银钱。
这种小渠道也能赚钱,薄利多销。
“爹,咱店里,夜里要住个人看着,而且家里都是妇孺小孩,你一个人分身乏术,要不把五伯叫过来帮忙。”
王四顺要干的事太多了,做豆腐、送货、卖豆腐、接送他上学,还是得找个人分担。
至少上次到王家,他对五伯王三平的印象还比较好。
“您去问问五伯,愿不愿意来帮忙,每个月给点工钱。也可以让五伯母在其他地方卖豆腐,每日卖不完的豆腐,咱们就弄成豆腐乳。豆腐乳易存储,不容易坏,味道还好,可以拿到县里去卖。”
“行,暂时先这样,我还能顾的过来,等铺子稍稳定,再去找你五伯。”
主要现在开支很大了,还没有开始,大家也不知道情况。
林向安理解这种心理,也没再提了。
原料能够全部利用上,可以减少损失。
在开店前夕,林向安就和王四顺说,在书上看到做豆腐皮和豆干的方法,于是两人尝试了一下,很快就弄出来了。
豆腐皮,就是要用麻布隔开,要弄出来100张豆腐皮,就得要101张麻布。
用重物压,待压好了,就要一张张从麻布上撕下来。
豆腐皮的口感和豆腐有差异,更有嚼劲。
豆干和豆腐皮的工序一样,就是稍微厚一些,压的时间要长点,再切成方形。
重物压豆腐的时长不同,口感也会有差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