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一战,硝烟弥漫,喊杀声似乎仍在空气中回荡。
尽管多尔衮和瓦克达都侥幸逃脱,但这一战对于明清局势而言,却有着非凡的意义。
要知道,这是清军入关之后,在明清双方激烈厮杀的漫长过程中,明军首次将清军的绝对主力击溃。
那是怎样惊心动魄的场景啊!
清军刚刚开始屠城,百姓的哭喊声、求救声交织在一起,绝望的气息笼罩着这座城市。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明军如神兵天降一般杀到。
他们的身影在血光与火光中闪现,如同一道希望之光,瞬间打破了这死亡的阴霾。
一时间,百姓们仿若看到了救星,眼中重新燃起了生机。
这一场胜利的消息,就像长了翅膀一般,迅速在整个江西传播开来,而后更是传遍了东南半壁,人人都在传颂着明军威武的事迹,甚至有人将明军比作天兵天将,这传言如同燎原之火,无法遏制。
既然明军如此英勇,宛如天兵,那大明的皇帝,在百姓心中自然就如同上天之子,是临凡来拯救万民于水火的神圣存在。
然而,细细回味这场战役,其中的艰辛与惊险却令人咋舌。
明军满打满算只有九千之众,而清军却多达一万五。当时的局势对明军来说极为不利,若不是清军在前一夜疯狂屠戮,早已疲惫不堪,没有好好休整,导致战力无法满配爆发,再加上多尔衮忧心高一功从其他方向杀来,心中慌乱,不敢恋战,从而决定突围、脱离战斗,这场战役的胜负还真未可知。
其实,说多尔衮突围也不太准确。
他本是想往西北面撤,而明军正好挡在西面,双方这才短兵相接。
不然,就算这九千明军都是身经百战的顺军余部,真要两军全力硬刚,明军也未必能取得胜利,说不定还会被清军杀得大败。
此役,明军斩首(包括自尽)清军三千余人,可自身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伤亡将近四千精兵。
清军实在是太过顽强,没有一个俘虏,那些受伤不能动的,竟全部自尽,展现出了他们宁死不屈的一面。
或许他们也知道自己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一旦被明军俘虏,绝没有好下场,那还不如给自己来个痛快的。
明军阵亡了一千余人,受伤者多达两千七八百人。
战场上尸横遍野,鲜血染红了大地,每一寸土地都诉说着这场战役的惨烈。
但也正是这一仗,让杨畏知、王夫之和周培公都看到了大明忠贞营的骁勇。
就说王夫之,他本没有于元烨、姜曰广、何腾蛟这些人对流寇的那种阶级仇恨。
他隐居深山,是因为他早已看穿了大明朝的腐败,在他眼中,大明就像一艘千疮百孔的破船,在历史的洪流中摇摇欲坠,他觉得大明绝没有中兴的可能。
这次若吴贞毓三番五次亲自延请,言辞恳切,并且保证不是让他做官,只是请他去应天做大明黄埔军帐学堂的先生,他无论如何和也不去。
既然文的不行,那就不要怪郝摇旗来武的。
郝摇旗派出了军队,对他进行了一种特殊的 “软禁”。
这种软禁与众不同,并非限制他的行动自由,他想去哪里都可以,只是无论走到哪里,都有郝摇旗的兵士如影随形。
这些兵士可不是普通的士兵,他们都读过一点书,还特别善于揣摩人的心理。
显然,他们是经过吴贞毓精心挑选的。
王夫之的一个眼神、一个细微的动作,他们都能心领神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