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王这次,是打算给你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东番岛,森林,沼泽,湿地众多。
不过也都并不严重,只需要稍微改良一下,用泥土覆盖,将其连成一片之后便是大量的良田。
稻谷可一年三熟也不是不可以,而且产量非常的高。
根据本王的估算,只要人手充足,三年以后东番岛至少可以开垦出超过百万亩的良田出来。
这还只是本王估算的最低数额,若是继续向北开扩,那么最低的数额恐怕都在两百万亩以上。
如此多的良田,本王看来绝对可以吸引大明本土至少数十万人迁移。
并且,在东番岛的南部和北部有不少的地方都适合打造优良的港口,依靠着这些港口,东番的经济发展肯定会比大明内陆的一些布政使司还要快的多。
这一点,乃是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是一些内陆布政使司所不能比的。”
这些,都是周建安看好东番岛的理由,当然,还有一条更重要的理由,那就是周建安可是后世之人,他可知道后世东番岛的发展那可不算差的。
既然答案都知道了,那照抄不就行了。
而现目前困扰东番的无非就是人口和人口暴涨之后可能带来的疾病。
不过自从明军登陆以后,还几乎没多少人因为水土不服和发病,这一切自然要得益于明军的医疗系统。
所以,只要做好这些准备,那么有些事也就没有那么恐怖了。
周建安说着,张肯堂认真的记录着,几乎全程张肯堂都没有机会开口,因为他发现自己完全不知道说什么。
而对于吴王知识的广博和对于东番岛的认知之深,他更是感到深深的震撼。
“刚刚本王说了那么多,这些事当然需要大量的银子,所以你放心,朝廷这边对于东番岛肯定会大力的支持。
而发展之初,你务必要先做好修路的准备。
要想富,先修路,要想发展东番岛,那也必须现将连接整个东番南北的道路修好之后,后面的事进展起来将更加的事半功倍。
这件事,乃是当务之急,本王说的这些,你可以总结起来,而后出一份具体的计划书出来,本王还要在东番岛待上接近一个月的时间,这期间你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来问本王。”
从周建安的话语之中,张肯堂便听出了吴王对于东番岛的重视程度来。
所以张肯堂也不敢有丝毫的怠慢,应下来以后,他便立刻告辞下去准备去了。
而他的手里的事情,那也不少。
首先的当务之急那便是要立刻将东番布政使司给组建起来,这后面的事才好开展。
另外,他还需要先从福建等地招募大量的工匠前往东番进行建设,而根据吴王的建议,若是能够让这些工匠拖家带口的话,那似乎后面的迁移人口的任务又会轻了许多。
想到这里,张肯定不由的对周建安敬佩不已起来。
“吴王殿下, 果然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啊、
一个小小的安排就足以影响许多年之后的事,实乃大明之幸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