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颖达心中也是颇为激动。
他双手置于膝盖之上,内心竟有一丝皈依之感,这里,虽然不过只是一片普通树林,但,却让他仿佛寻到了心底自己想要去的圣地。
“嘶······春秋之时,有学问的人,如孔师等,开始推广私学,讲究有教无类,后来,被后面的诸多夫子效仿。”
“到了战国之时,这百年时间,儒家墨家两者为显学,曾大行其道的诸多官学,就像是烧尽了的冷灰,再没有任何活力, 而各家各派所崛起的私学却如同燃烧的烈火,并且越来越兴旺。”
“田氏齐国自也一样,创立了稷下学宫,允‘不治而议论’,九流十家都在此荟萃,百家争鸣,人才辈出,昔日邹衍、田骈、慎到、荀卿讲学的桃林,被人称之为稷下学宫,名动天下。”
“只是可惜,后来秦国征讨,稷下学宫已是不在,那响彻天下的辩论声,探讨声,也再没有出现过了。”
“今日今朝,有民学魁首为引,太上皇和陛下亲临,此片树林,难道不就是我大唐的稷下桃林吗?”
孔颖达心潮有点澎湃。
此言一出,虞世南,盖文达这些儒门夫子,脸色都有些涨红,双拳紧攥,显然,他们在压抑着内心的狂热。
没办法,年纪大了,便多喜欢一些形式上的仪式,也更是喜欢一些好听的名头。
就好比后世一些领导退休后,却乐此不疲的担任各种协会的会长,主席等等,这就是一个道理。
若是能恢复稷下学宫,毫无疑问,这对于儒家而言,是一个不小的助力,同样也是孔颖达他们内心所渴望的东西。
稷下学宫,没办法,这个名字对读书人的诱惑力太大了,以至于让孔颖达这些早就名动天下的大儒,也心之向往,想要重现齐地之盛况。
这个道理,李世民心里自然也清楚。
他看了下李渊。
不过,这一次李渊没有再开口,而是微微垂眸,显然,把接下来的事,让给了自己。
李世民心中微动,他抿了下嘴角,颔首道:“父皇所言甚是,孔夫子所言也让朕,心之向往啊。”
“正如父皇所言,今日诸位尽可畅所欲言,此地,虽没有桃林,但,桃林置于心中,何必在意其他形式?”
“不治而议论,田齐桓公创下稷下学宫,有此心胸,更何况于朕也?”
“今日,诸公尽管针砭时弊!!!”
李世民定下了基调。
张楚双眸微凝,说实话,这一点,他倒是真的没有想到,也没有能所预料到。
重建稷下学宫?
这·······
算是误打误撞而产生的意外惊喜?
但,不得不说,随着大唐愈发兴盛,长安汇聚各学各派各族,若是能有一处,如同稷下学宫那般的地方,说实话,对大唐,定然是利大于弊!
当然,想要推动此事落定的,莫过于孔颖达,虞世南,盖文达等一众夫子了。
还都不等李世民的声音彻底落下消散,孔颖达已是兴奋的忍不住了,直言道:“如张夫子所言,秦皇汉武,不可称之为大治,三国乱,晋动荡,南北朝之虐更是令百姓惶恐,人命如草芥,自也不算。”
“前隋虽有繁盛之象,可区区数年毁于一旦,当然也不算。”
“我大唐,初建不过十数年,可陛下圣明,诸公辛勤,已是有大治之像也!”
“更何况,后辈俊秀,层出不穷,更是有张夫子独领风骚,如此,陛下,太上皇,所谓大治,虽此时不算,但,只要君臣一心,齐心协力,指日可待也!”
孔颖达喝道。
“陛下,此言甚是!”虞世南深吸口气,他也拱了拱手,说道:“陛下初等之时,天下尚有些不平,可数年间,平定突厥心之大患,又平定西北,西南诸部,而后与民休息,天下已有复原之征兆。”
“去年间,张夫子为大唐,更是带来了红薯,土豆,又是有筒车,曲辕犁如此农事利器。”
“女子,也已经开辟了新的萌芽,成为我大唐大治之巨大助力!诸公兢兢业业,房相如擎天之柱,魏公明察秋毫,赵公守扼天下英才,李公厉兵秣马,秦公孜孜不倦········”
“所谓大治,我大唐,已来也!”
虞世南兴奋无比,说话间,声音都有些哆嗦。
李世民喜不自禁,虽说一直控制自己别笑出声,可嘴角却是忍不住翘起来的。
这话,不论是谁听着都心里舒坦,更何况他这个皇帝了。
更何况,还是很喜欢面子的皇帝。
房玄龄,李靖,长孙无忌,魏征········
大家也都是七嘴八舌的开口,都言大唐大治之世即将到来。
张楚在旁听着,嘴角抽了抽,心里默默道了一句,这所谓的稷下学宫,倒不像是交流学术的地方了,完全成为了一个马屁场。
不过,想想也是,现在已不是春秋战国之时了。
那时候,天下动荡,百家争鸣,各国政策多有不同,君主之治也是因人而异,自然,便多了许多辩题,更也多了许多吵闹之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可后来,当秦一统天下,这稷下学宫便迅速落败,更何况,现在天下比秦时还要稳固,而学说,发展了将近千年,儒学已是彻底的成为显学,就算再辩,又能辩什么呐?
但,事在人为。
这个地方,这个提议,终归是好的,张楚相信,用不了多少年,学术辩论之事便就会多起来。
民学之下,各科各门,争吵的机会,多着呐。
渐渐地,声音开始平息,张楚这才重新出声:“正如诸位所说,大治,似是就要到来。”
“但,迎接大治,也不是简单的事。千百年来,就算所谓盛世,至多也不过只为天下太平百来年罢了。”
“更何况于大治之世乎?”
“那么,请问诸位,可曾想过,这问题,出现在什么地方了吗?”
张楚目光扫过众人的眼睛,又抛出了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就涉及到了具体建议和所说,顿时,刚才热闹的气氛,荡然一散,所有人的目光,再一次落在了张楚身上。
便是李世民,也陷入了沉思。
他为天可汗,他为九州之主,他口含天宪,神目如电,一句话,便可让东海之滨掀起狂浪,亦可让岭南之地同时为之欢呼。
他想要自己远超秦皇汉武,更是远胜三皇五帝,他内心有口气,想成为天下皇帝之楷模,想要缔造出一个从未出现过的强盛王朝。
自然,想要做到这些,今日所言的大治之世,就必将要让它到来!!!
也只有如此,才能配得上自己所想要的千古一帝之名,只有如此,才能让自己的光辉永远在苍穹之上,不会黯淡。
大唐,定要大治也!!!
第一个开口的,仍旧是孔颖达。
“想要大治也,定要吏治清明!”孔颖达所说的话虽少,但却让所有人心中一惊。
但,细细一想,心中都暗自颔首,正是如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