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化远四十四年, 四月底。
新皇已经登基,按理说应该改年号的,但新皇并未立刻更改, 说是明年再讲。
新皇登基, 意味着老皇帝死了。
滇州府宁安州里, 此事并未有太大影响。
对他们来说, 知道本地知州是谁,已经很好了,哪管皇帝是谁。
可对宁 安州的程家来说,却十分不同。
先是程大人恢复官身,虽说因为生病,没有具体的职位, 但该有待遇不会少。
宁安州又是富裕地方,这些东西送来得也很及时。
可程家人的心里,总还是缺了些什么。
特别是程亦珊,她知道, 如今不过是暂时的而已, 对方若想让他们不好过, 还有其他办法。
现在又告诉他们,老皇帝死了,让他们程家几落几起的老皇帝彻底没了。
她心里那个大逆不道的想法再次出现。
死得好。
死的太好了。
程亦珊这才露出一丝笑意。
她把这事告诉父亲,父亲还是在设计她家的房屋,表情却明显轻松很多。
除此之外,还有纪元单独写给她的信, 问她是否婚配。
这是纪元头一次这么直白地问。
算起来, 纪元离开宁安州一年多了。
竟然感觉,似乎过了很久, 他更是做了许多事。
信里还说,他如今在肃州做事,还问她最近如何。
肃州,距离宁安州极远。
但两个人并未因距离而生疏,反而可以趁着现在,做好自己的事。
程教谕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几乎连夜来了宁安州。
程家人的心彻底安定下来。
笼罩在他们程家头上的乌云终于散去了。
他们再也不用面对那个喜怒无常的皇帝了。
程亦珊叹口气,她似乎明白些什么,此刻也不好多说。
而且总的来看,确实好多了,程家以后的日子,绝对会很轻松的。
至于婚事。
程亦珊还未开口,叔父看了看她,又看了看父亲跟母亲。
程教谕道:“纪元给我写信,还有一件事想说。”
“他想提亲。”
别说程大夫人了,就算是程大人,都忍不住抬头。
虽说程大人的精神时好时坏,可他大多数时候是能听懂的。
啊?
纪元?
提亲?
向他家提亲?
纪元有多受欢迎,大家心里没数吗?
当年的尚书孙女,他都不娶的。
程亦珊也没想到,纪元会直接跟叔父讲。
程家沉默下来。
好像没有不答应的理由?
那珊珊是什么想法?
这段时间的纪元,已经在肃州安顿下来。
这已经是他第二次赴任,一切轻车熟路。
而且没过几日,武营,刘军已经过来了。
六年未见,大家看起来都成熟不少,刘军甚至也留了络腮胡,武营的一双儿女,一个四岁,一个两岁。
说起来,也就纪元还未成家了。
所以他还是住到知州府里,甚至只用收拾出主院即可。
前任知州跟同知已经离开。
虽说他们看着阴阳怪气的,但并不敢对纪元做什么。
纪元的名声,纪元的本事,谁不知道?
可知府竟然优待至此,连指挥营的人都能给调过来。
要知道此事也不光知府一人决定,还要找河西府将军商议。
商议的结果便是,纪元想要谁,谁就能调来。
武营跟刘军,以及武营的上司李指挥使,都被调过来了。
看样子,是要全面配合纪元他们制作橡胶。
他们面上还好,私底下的表情却颇为不屑,恨不得纪元他们翻个大跟头才好。
纪元知道他们的想法,却也不怎么在意,若天天在意这些,那日子都不用过了。
不过这些人被调到了河西府,算是他的上级,以后还要打交道,希望他们不要做得太过分。
纪元送走他们,肃州上下也变得不同。
作为肃州知州,副手同知是蔡丰岚。
剩下的各部,既有朝廷任命的,也有当地的官员。
可他们看向纪元的眼神,却都是一样的。
纪元都忍不住问:“你们对我,是不是期望过大了?”
好像所有人都在等着他一声令下。
户司主事道:“回纪大人,官田已经准备好了,是要培育良种吗?”
工司的人则道:“还腾出几个作坊,要做橡胶吗?”
自从纪元来到肃州。
不对,来到河西府之后,一直有人不停地提这两件事。
上到官员,下到百姓,甚至做好全力配合的准备。
纪元着实无奈。
便是要做,也不至于那样快。
纪元看向蔡丰岚,蔡丰岚主动道:“放心,麦种的事已经做好规划了。”
“官田的事,交给我即可。”
蔡丰岚虽然是第一次上任,可先不说他家里就是种田地的。
再者,这份计划书也是他跟纪元同时做的,不会出太多问题。
至于橡胶?
纪元看看武营跟刘军,他们两个,绝对能完成好自己的命令。
蒲公英能提炼橡胶,这点是没问题的。
问题就在于,如何种植大片的蒲公英,这可不是宁安州那里,有着遍地的水冬瓜树,想要大面积地采集,首先要大面积种植。
这点交给武营他们绝对没问题。
所以,您呢?
肃州其他官员傻眼了。
他们都以为,这些事情纪大人会亲力亲为。
之前听到的传言就是这样啊。
纪大人一向如此的。
听说他在宁安州的稻田里,一坐就是一整天,连着好几个月都在稻田里。
这,这到了肃州,怎么不同了?
纪元大概知道他们的想法,可他确实还有其他事情要忙。
只是可不能满口应下,说自己肯定能行,只好道:“大家放心,蔡同知能力不亚于我。”
“武队长等人对橡胶草的研究也远早于我。”
是这样吗?
他们怎么就不信呢!
等会,看纪大人的安排,他从来之前,就没打算亲自做这两项事吗?
肃州众人忍不住抱有怀疑,甚至有些失望。
天知道他们在听说纪大人来肃州的时候有多高兴。
只能说,之前有多高兴,现在就有多失望。
这个消息也不胫而走,肃州城的各家商贾也傻眼了,城外的农户们同样失望。
怎么来了肃州,反而不一样了?
纪大人的手下也能办成事吗?
是不是纪大人不重视我们这里啊。
一个共同的问题出现了,纪大人把事情都吩咐下去了,他做什么?
就连河西府知府都写信来问。
信里大概意思是,纪老弟,我们不是不相信你,而是良种跟橡胶都很重要啊,你确定你不管吗?
纪元也是无奈。
不过他当初过来,确实用这两件事做借口。
纪元认真回信,说他刚到肃州,等一切捋顺了再讲。
最后又承诺,他对良种跟橡胶同样期待,不会真的不管。
一直到五月份,大家的心才放到肚子里。
这段时间里,纪元也算了解了肃州的情况。
肃州,也算西北偏远的城池了。
但肃州的情况,较之其他西北城池,算是得天独厚。
西面是沙漠,北面是草原,加之还有河流经过,算是西北的一片绿洲。
也因此,这里也是通往中亚的必经之路。
这些情况,在京城的时候,纪元也有了解。
肃州在西北来说,本就不算穷,靠着来往的商队,便能保持本地的繁荣。
一定要说有什么不好,那就是天黑之后,绝对不能出家门。
肃州城内还好说。
城外一定要紧闭门户。
这附近沙匪极多,虽说多是冲着沿路商贾们的,可若有心怀歹意杀了百姓的,那也没办法。
肃州共计六十万人口,下面共计二十六个县。
大部分都是种地为生,农闲的时候就去帮着跑商队,算是他们的收入来源。
而且本地缺雨水,吃水也是个大问题,大部分县城,都是围绕着水源地建设。
同时,各地各村抢水问题也很严重。
总结下来便是。
一,治安问题。
频繁出现的沙匪,让当地百姓日子并不好过。
二,水源问题。
吃水是个难题。
三,民风彪悍。
因为水源打起来都有可能。
这些当地百姓,很有可能也是平时拦路的劫匪。
拿起锄头是农民,拿起弯刀是劫匪。
这个民风彪悍并不是什么坏事。
每个地方的生存环境不同,肃州到底距离边境没多远,加之来往的商贾太多,久而久之,这种习惯就养成了,完全出于自保。
这甚至可以解释。
为什么拦路的劫匪不认识官靴官帽。
完全因为,他们不是“正规军”。
这种情况,其实比真正的劫匪更难处理。
到底是匪还是民,需要着重区分。
武营如今跟在纪元左右,那橡胶的事主要交给李指挥使跟刘军。
武营道:“那要怎么处理?总不好全都抓了?”
武营知道,纪元眼里容不得沙子,肯定见不得当地是这种情况。
纪元摇头:“先不管。”
“与其抓他们,不如弄明白,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