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祖陵,当然就是明朝皇帝朱元璋找到的祖宗陵寝,对于坐上皇位的人来说,修缮祖陵当然是应有之意。
在封建王朝,当皇帝并不是“风水轮流转,今天到我家”的搞法,而是必须有正统的出身。
比如三国时期的刘备,能得到大家的拥戴,是因为他是“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也就是所谓的皇帝的“叔叔”,所以也被成为刘皇叔。
而刘家的老祖刘邦,他的出身是个“泗水亭长”,用后世的话来说,他也勉强算体制内的人,只不过是最低级的公务员。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仔细考证就会发现,他们无一不是家世显赫,李唐家族本就是关中豪族,赵匡胤是武将,老话“穷文富武”也能大致推测出其家庭出身。
遍观历史,也就只有明太祖朱元璋是真正的出身草根,完成了史无前例的阶级跨越。
朱元璋的出身则寒碜,按照几十年前的说法那就是数代赤贫,到他这一辈,又把贫穷给继承了过来。
他放过牛,做过乞丐,当过和尚,前半生饱受欺压,穷困潦倒。
直到后来加入红巾军,参与了反蒙元暴政的斗争,通过一系列的战争,击破农民起义军和蒙元残余势力后,才在南京称帝,建立大明王朝。
朱元璋当了皇帝后,仍然有一块心病折磨他,那就是怎么才能抬高自己的出身,让老百姓对他做天子这件事信服。
另一方面,怎么才能让好不容易打下来的江山,能天长地久地在朱姓子孙的手中延续下去?
当时刘基刘伯温就提议,让朱元璋把祖宗之灵葬在“风水宝地”上,于是朱元璋听从了“吾之子房”的建议。
早在他年少时,父亲朱五四就因感染疫病在安徽凤阳去世,朱元璋登基后,追谥朱五四为“淳皇帝”,并为朱五四在凤阳修建了明皇陵。
既然是修建祖陵,自然还得为高祖、曾祖和祖父修建皇陵,可是他根本不知道先祖葬在何处,于是他便四下打听,想要寻找祖坟。
朱元璋煞费苦心寻找祖宗的墓地,其中也闹出不少风波,那就是有些人家为了和朱元璋攀上关系,于是捏造自己祖上和他们家同枝,为的自然是“觅封王”。
为此,朱元璋狠狠惩罚了一些人,这样冒认亲戚的事件才减少。
不过他还是没有停下寻找的脚步,终于派出去的官员打听到消息,有高寿的老人告诉朱贵,朱元璋的祖父葬在距孙家岗仅半里路的杨家墩。
另外,这老人还说了一段关于朱初一的传奇经历,当然这些传奇到底是怎么来的其实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据说朱初一在迁到泗州之前,确实因为元兵入侵,带着家人逃到了江南句容,但他在那里由于交不起苛捐杂税,为了躲避官兵的拘捕,他又只得带着家眷逃到了江北的泗州孙家岗。
由于非常贫困,朱初一就靠砍草为生,有一天他在杨家墩砍草,累了便在土墩上的草窝里躺着休息。
这时有两个道士路过,老道士四下打量了一番地形后,感叹道:“此处竟是一块风水宝地。”
徒弟好奇地问:“师父是怎么知道的呢?”老道士就解释道:“此处地气暖和,插根树枝,只用十天,必能发芽。”
说完,他就在地上找了根树枝插在土墩上,然后就和徒弟离去了。
两个道士的话,落在朱初一耳中,出于好奇,他每天砍草的时候,都要来看看枯树枝。
结果到了第十天,他发现枯树枝果然发了芽,这让他吃惊不已,于是他把那根发芽的树枝拔掉,又重新换了一截枯树枝。
就在朱初一换完不久,两个道士又回来了,小道士看到枯枝并未发芽,就问老道士是怎么回事。
老道士查看后说:“这树枝已经被人换过了。”紧接着他们就找到了旁边草窝里的朱初一,朱初一承认是他换掉了枯树枝。
老道士说,既然你已经听到了我们的谈话,你切不可和别人提起,你百年后若葬在这里,家中就会有贵人出世。
后来,朱初一在临终之前,叮咛儿子朱五四,一定要把他葬在杨家墩的草窝里。
朱五四是个孝子,虽说不知道朱初一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但还是遵从了他的建议,把他葬在了杨家墩的草窝里了。
这些传奇倒是不用仔细想,你只要知道明史记载朱元璋出生那天,红光冲天,看到的人无不啧啧称奇就知道这种传奇故事有多少的可信度了。
但不管怎么说,朱元璋就认定了这里是祖陵的位置,所以在泗州城大兴土木建成明祖陵。
主要大明王朝还在,对于祖宗陵寝自然是格外关心,所以魏广德提醒朱衡要做好这方面的防范工作。
之后再次讨论河工,魏广德依旧显得漠不关心,主要还是他并不懂治水,并没有什么发言权。
不过这次奉旨部议的结果并不好,户部说拿不出工部所要的银两,只能够就近调取粮赋冲抵一部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已经是年底,朝廷还有大笔开支要结,官员的俸禄,京营的兵饷,户部也不敢轻易放出银钱。”
最后,户部尚书刘体乾终于还是说道。
出了李春芳值房,魏广德就听到一个消息,那就是原任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高拱疏辞召命,隆庆皇帝在奏疏送到乾清宫后第一时间批复,“拱辅弼旧臣,德望素着,令赴任,不允辞。”
听到这个消息,魏广德就对身旁的殷士谵笑道:“明日他就该回阁办事了。”
“是啊,听说这些天他那些门生把他府邸的门槛都踏破了。”
殷士谵也是笑道,“当初出京时,呵呵.....”
对殷士谵的话,魏广德也只是笑笑。
谁能想到当初人憎狗嫌的人还有回朝的一日,世事无常,还真是大肠包小肠。
魏广德回到自己值房的时候,芦布快步跟了上来,在他耳边小声嘀咕道:“老爷,刑部游侍郎有条子送来。”
“哦?在哪儿?”
魏广德听到是刑部的条子,立马来了精神,他可是等那边的消息两天了。
“就在你书案上。”
芦布小声答道。
魏广德回到书案前,拿起信封撕开封口,抽出里面的条子看了眼,果然就是他在等待的消息。
林燫那边把卷宗和口供抄送正副本分别送交礼部和刑部,刑部右侍郎游居敬看到了南京送来的公文,第一时间就把条子递到魏广德这里。
不多久,礼部那边也有消息送来,南京的公文也到了。
递条子给魏广德,当然不是他要在其中做什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