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乘黄世界报》,我说几个简单要求,其他的你们看着办。”宋河说。
韦理群快速切了一个新便签,“您讲。”
“第一,先在国内办起来,形成规模后迅速铺开多语言版本,向海外推行。”宋河道,“雇最专业的翻译,认真核对每篇报道的不同语言版本,如果有低级错误出现,重罚。”
“第二,从事实案例出发,宣传乘黄和我国的良好形象,宣传敌对势力的坏形象,但一定要不留痕迹。不能让人一看就是宣传稿,潜移默化融在故事里,绝对不要突出,不要有点明中心思想的蠢句子。”
“举个例子,咱们之前给乘黄绿洲公司的地盘捐过一批药,帮当地人治寄生虫病,报道里不要写什么当地人感谢乘黄,着重写寄生虫病,找典型病例采访一下,拍点让人头发竖起的惊悚图片,再写写确诊和治病的困难,克服重重艰难险阻的工作过程,让网友把关注点放在寄生虫病这件事上。”
“这么一篇报道,全文出现两次乘黄就可以了,而且都要暗着出,一次可以出现在图片角落不显眼的位置,摆一个有乘黄捐赠字样的药箱,另一次可以是乘黄技术顾问的采访,人物头衔里小字写一下乘黄的身份。”
韦理群连连点头,“懂!润物细无声,达到一个让读者后知后觉的效果。”
“第三,很多基金会工作人员不是新闻专业出身,他们写稿子写不出来那种格式规整的新闻味儿,这就很好,不要改!”宋河道。
“最好的稿子,看上去要像纯粹的网友分享,像一篇真挚的游记,像插科打诨的电子日记,甚至可以出现一些和新闻无关的日常内容,但又不能偏离报道重点,这是个技术活儿,你们慢慢摸索。”
“让网友看了报道之后,感觉这篇文章是自己朋友发的一条朋友圈?”韦理群眨眨眼。
“诶!就这个感觉!”宋河比大拇指。
“这样的话,我觉得可以补一条。”相晓桐在一旁插话,“在报道里放上记者在现场的自拍照,不要滤镜太精致构图太专业的照片,追求随手拍的效果,同时让记者可以回复评论区一些问题,有一定的互动。”
韦理群连连点头,键盘敲的飞起,记下两位领导的要求。
“第四,《乘黄新闻报》的手机APP和电脑端,分两个大栏,一个大栏是好消息,另一个大栏是坏消息,严格区分。”宋河说,“不要搞那种鱼龙混杂的新闻界面,让网友可以自己选择,好消息让人看了以后觉得世界很美好,坏消息贩卖焦虑引爆情绪。”
“要求就这些,后续看情况再慢慢调整。记者身份每月加一万底薪,写的稿子如果浏览量高效果好,按热度发稿费。”
“好!”韦理群信心满满,“我们争取一个月内把《乘黄世界报》给办起来!一年内做到全球上亿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