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后在农田那里修建一座高约五米带有水池的高台,然后顺着搭高台搭水桥,水桥就是水经过的桥梁。
这种水桥是用粗约半尺以上的中空毛竹连接而成,或者用木板做成围成,用麻神和棉线填缝后再涂上桐油。
水桥与高台相连,只要高台上的水池水到达了水桥与水池的连接处,水就能自然顺着水桥自然流下去。
根据坡度,南北走向的高台每两百米到三百之间一座,东西走向的则是三百米到五百米一座,整个引水过程中,动用了水车五千余座、人力一万五千余人。
在引水的过程中,数千座水车齐动,造就了一个千龙吐水的现象,蔚为壮观。”
宋应星说到这里,稍稍了停顿了下来,似乎在回想着千龙吐水的盛景。
崇祯等人也是如此,通过这种描述就能想象到整个汉中平原上的各种场景。
诸如数万百姓光着膀子、喊着号子,卖力踩动水车踏板的场景;
无数妇孺老者百姓在三里外、五里外、十里外看到水从水桥中喷涌而出,然后捧着水一遍遍确认、喜极而泣的场景;
无数孩童在缓缓灌满水的田中奔跑、嬉戏、打水仗的场景。
成百数千的耕牛拉动犁在田间耕作、无数青壮年手持铁锹、锄头翻地的场景
……
对于干旱了七八年的汉中百姓来说,当千龙吐水的场景齐出,汉江水被送到田间地头时,没有什么能挡住耕作的诱惑。
这是华夏数千年来刻在百姓骨子里基因。
“陛下,不仅是汉江,汉中平原的褒河、沙河、湑水河、党水河等诸多河流也都建了临时水坝,利用水位差将河水引到两侧农田之中。
整个过程中除了汉中平原本地的百姓,还将汉中下属九个州县的青中年汉子都抽调了过来,这才堪堪覆盖了整个汉中平原,才打造出了我们眼前所看到的汉中江南的景象。”
宋应星说完,手中忙活的各个木制部件也完成了拼接。
呈现在众人面前,和宋应星描述的引水过程所需工具一模一样。
“陛下,这个模型是两座水车,每一层是可以将水输送到一尺高处,劳累您一会儿转动水车的绞轮,臣一会儿转动第二座水车。”
“好!”
崇祯点了点头,蹲在地上,转转转动水车的绞轮,随着挡板的转动,水被从盆中被水槽带了上去,然后随着木管流到两尺外的水槽中,又被宋应星转动的第二座水车送到更高处,流到更远处。
整个过程再现了实际的引水过程,看的众人叹为观止。
待众人观赏了一番后,宋应星朝着身后的几人挥了挥手,得到示意的随从立刻顺着田埂走进农田之中。
两人走向了两百米外的高台,从田中拖出了一座水车,其余人则是将一根根埋在田中的毛竹拉了出来,架在了田中架着的X型架子上,一直延伸到崇祯等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