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弘远像根木头一样,性子非常固执,要找个识字的姑娘。
就这一条就把黄阳县90%的闺女抹杀掉了,本来就是偏远地区十八线的小县城,男子都不一定识字,何况女子呢。
郑大郎媳妇本来想从娘家的几个侄女选一个的,郑弘远这条择偶标准,直接让侄女们下线。
郑大郎媳妇一度怀疑自个的闷头大儿子之所以提出这个条件,完全是为了不娶自家侄女,因为每次跟他提起娘家的几个表妹,大儿子都好反感。
更过分的是,当儿子提出这个条件,公公,相公,小儿子都一致赞同,纷纷说识字的女子比不识字的女子好,特别是二儿子弘文也准备效仿大儿子弘远,一定要娶个识字的姑娘,还扬言不想跟文盲结亲。
文盲的郑大郎媳妇:........
因为这个必要条件,郑弘远的婚事显得艰难。
主要是合格的女子太少了。
识字的女孩,家世肯定不差,而郑童生,也只是个童生,再多的也没有了。他家的生活条件好,也只相对村里的好,在县里的够不着的。
一般识字的闺女家里也看不上郑童生家庭。
这不,孙伯民不管有意还是无意地说起二闺女的婚事,就闯入郑童生和宋氏的心里了。
怎么说孙家也不差,十里八乡算得上富户,还有个省府有钱的亲戚,并且不仅有钱,还有身份。
秀才起码郑童生就没办法突破。
唯一担心的就是孙家闺女像母亲苏氏,生不出儿子。
结果大闺女嫁到夏家后,第一胎就生出儿子了,介意的宋氏也变得不介意了,看来只要不姓苏就行,姓孙就是孙家人,肯定能生儿子。
郑童生倒不介意这种,他是看中孙山的潜力。
听弘文说孙山在洪氏学堂学业突飞猛进,比自己还厉害,并且洪秀才说孙山很有机会考中秀才。
郑童生也是这样认为的,所以才一直鼓励孙山到县学求学。
省府的亲戚毕竟距离远而且关系也远,但孙山就不一样,只要孙山考上秀才,或多或少也能护着郑家。
郑童生想着将来自己去了,家里再无童生,再无读书人,就会慢慢败退下去的,这种情况,只能找有潜质的家庭联姻,以求得到庇护。
郑童生想他能够得着且有潜力的只有孙家,其他人,他也无能为力。
郑童生和媳妇宋氏商量一番,确定为大孙子定下孙伯民的二闺女。
于是跑到县城给夏大郎夫妻说了一番。
夏大郎毫无意见,还表示欢喜。夏大郎媳妇倒有意见,只不过有公公婆婆两座大山压着,翻不了花样。
至于郑弘远,表示要相看一下。
郑弘文则说:“大哥,阿山的姐姐好啊,听阿山说她不仅识字,还会算账,还会种花呢。这么好的姑娘,你可要抓住了。”
郑宏远听到后,脸蛋红红的,支支吾吾说不出话来。
郑家人一看,觉得有戏,快刀斩乱马,立即安排相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