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洋国际酒店,宴会厅
水晶吊灯下,衣香鬓影,觥筹交错。
与昨晚游艇上那群寻求机会的富二代不同,今晚到场的是云海市真正掌握着经济命脉的商界巨擘,年龄多在四十岁以上,个个气度沉稳。
丁宁的父亲,前首富丁鑫,也位列其中,但即便是他,在此刻的场合里,也收敛了往日的锋芒,显得格外持重。
酒会没有冗长的开场白,杜如海站在略微高起的小演讲台前,手持一杯清水,目光平静地扫过全场。
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站立姿态,就让原本低语的宴会厅迅速安静下来,所有目光汇聚在他身上。
“感谢各位今晚莅临。”杜如海的声音通过麦克风清晰传出,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今天想和大家聊的,不是一个新项目,而是一个时代的必然。”
他微微停顿,让这句话在众人心中沉淀。
“这个话题,可能对在座的某些人来说,还有些陌生,甚至觉得遥远——可再生能源。”
台下泛起一丝细微的骚动。
2009年,对于绝大多数华夏企业家,尤其是云海这类以传统制造业起家的商人而言,“可再生能源”更像是一个存在于新闻和科研报告里的词汇。
听起来美好,但具体如何商业化、如何盈利,前景模糊。
杜如海将众人的反应尽收眼底,并不意外,他继续用那平稳的语调说道:
“我们远华集团在世纪之交就开始关注并布局这个领域。不是因为未卜先知,而是基于一个简单的判断:依赖化石能源的粗放增长不可持续,环境的代价,未来的子孙后代承担不起。”
他语气淡然,却仿佛在陈述一个既定事实。“2006年,国家启动《可再生能源计划》,这并非起点,而是对我们这类先行者路径的确认,也是时代转向的明确信号。”
他不需要抬高声调,但每一句话都像重锤敲在在场每个人的心上。
家族在2000年初就开始布局?
这意味着杜家在该领域的积累已近十年!
这已不是普通的商业眼光,而是近乎战略级的投资。
当然,杜家是有这方面条件的,他们能通天,能得到更早的消息,并且提前布置。
“风电、光伏、生物质能……这些不是概念,而是已经并网的装机容量,是已经产生现金流的技术和资产。”
杜如海的话语带着实质性的重量,“我今天邀请大家,不是来讲故事的,是来邀请各位,共同参与构建和完善未来的能源版图。”
他简要勾勒了一个宏大的愿景:依托杜家已经建立的技术、资源和政策通道,结合云海本地企业的资本、制造能力和区域影响力,打造从核心部件制造、电站开发建设到智能运维的全产业链生态。
“我们面对的,不是一个省,不是一个国家的市场,而是全球性的能源变革浪潮。机会巨大,但窗口期,不会永远敞开。”
他没有询问“你们有没有兴趣”,而是直接阐述了合作的框架和门槛。
这种绝对的自信和主导权,让台下这些习惯了在谈判桌上锱铢必较的老江湖们,感受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气场。
这不是商量,是引领。
是站在浪潮之巅的人,向尚在岸边观望的人,指出一条通往未来的航路。
酒会后续的交流环节,气氛变得微妙而热烈。
大佬们纷纷围拢上前,不再是简单的寒暄,而是带着具体的、试探性的问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