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几天,东升超市二楼那间核心办公室的灯光,几乎彻夜长明。
刘兆虎像是被打通了任督二脉,带领着他手下的几个精兵强将,投入了疯狂的“故事编织”工作。
他们不再仅仅局限于理解林向东提出的概念,而是开始疯狂地搜集数据、寻找案例、构建模型。
桌上堆满了从各种渠道找来的行业报告、统计年鉴、上市公司财报、甚至是国外咨询机构的付费研究摘要。
白板上画满了错综复杂的逻辑关系图和各种曲线图草图。敲击键盘的声音和低声讨论的声音成了这里的主旋律。
刘兆虎彻底理解了林向东所说的“包装”和“叙事”的精髓。
他要求团队:
每一个听起来高大上的概念,背后必须找到至少三组以上的数据或案例作为支撑;
每一个大胆的预测,都必须有看似严谨的推导过程;
每一个环节的论证,都要引经据典,显得无比专业。
他们不仅研究了零售业、制造业,还涉足了互联网发展趋势、消费者心理学、城市化进程数据、甚至宏观经济学指标。
他们将“新生活计划”与“供给侧改革”、“消费升级”、“互联网+”、“工业4.0”等时下最热门政策词汇巧妙地关联起来,赋予了项目强烈的时代感和政策正确性。
几天后,一份厚达近百页,装帧精美的《“新生活计划”商业计划书(内部论证版)》摆在了林向东的办公桌上。
林向东拿起计划书,入手便感觉分量不轻。
他翻开扉页,目录结构清晰,逻辑层层递进。他并没有逐字细读,而是快速浏览着核心章节。
越看,他嘴角的笑意越浓。
刘兆虎和他的团队,完美地贯彻了他的意图,甚至超额完成了任务。
这份计划书里,不仅有“生态闭环”、“飞轮效应”、“O2O/F2C模式”这些核心概念的精确定义和阐述,更是填充了海量的数据:
· 论证市场潜力时,引用了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变化曲线、恩格尔系数下降趋势,甚至细分到了目标人群(25-40岁城市家庭)的人口数量、消费偏好调研数据。
· 论证供应链优势时,不仅列出了已收购工厂的产能、技术等级、成本对比分析,还附上了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波动趋势对原材料成本影响的预测模型。
· 论证模式可行性时,对比了Costco、宜家、亚马逊、甚至霓虹无印良品和优衣库的财务数据、毛利率、坪效(单位面积销售额),用图表清晰地展示了“垂直整合模式”理论上可能达到的利润率区间。
· 财务预测部分更是做得眼花缭乱,三张报表(损益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预测未来五年,增长率、投资回报率(ROI)、内部收益率(IRR)等关键指标一应俱全,假设条件写得密密麻麻,看起来无比严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