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油啊,我们都支持你们。”顾客笑着把香蕉放到收银台,“今天就多买点,支持你们超市。”
几名市民站在一旁,悄悄举起手机,对着背景墙拍照,甚至主动要求和“新闻阿姨”合影。
另一头,生鲜区,一位姓秦的大叔正在摆整鸡蛋,忽然有人上来问:“你之前也在惠多多吧?你新闻里说家里三个娃全靠你撑的?”
秦大叔咧嘴一笑:“对啊,现在起码有份活干,东升给我三倍试用期工资呢,哪家超市有这待遇?”
“就该让你们这样的人好好过年。”
“谢谢你们啊,真是谢谢。”秦大叔粗糙的手按着蛋箱,眼圈有点泛红。
……
与此同时,“情怀式打工人”“大厂倒下,小厂撑人心”的话题迅速登上本地社交平台热搜。
不少博客发出:
【东升现象:在裁员潮下,年轻老板反其道而行】
【林向东是谁?90后老板的逆势操作】
【一家超市的责任感,胜过千条政务宣传】
文章多半是由各方消息拼凑,有的煽情、有的犀利,但群众并不在意真假,他们看重的是一种“希望”:原来,在同一个城市,还有人愿意负责任地行善,而且能把企业做活。
在政府部门,相关领导也注意到了这股“东升热”。
午休时,一位副科长在办公室里皱眉感慨:“我们花那么大力气搞宣传,发文发帖都没人看,这个东升超市随便招三十人,就能引发全市关注?”
另一位干部推了推眼镜,笑道:“说明人家会选题材,知道老百姓想看什么,这比我们这些搞宣传的还专业。”
……
东升超市办公室内,林向东正翻着桌上的几份媒体剪报。
“《都市观察》也跟了。”刘兆虎一边递剪报一边说道,“东哥,这回是真火了,连云大传媒学院的教授都在课堂上讲‘东升现象’。”
“热度这么快?”林向东抿了一口茶,语气平稳。
“这事本来就感人,又赶上大家对大厂裁员心有余悸。再说那张‘购物交通图’火到不行,网友亲切叫它‘朝圣地图’。”
林向东轻笑了一声。
“热度不是目的,转化才是。”
“我们这两天客流翻了一倍,几种库存商品都要断货了,猴子他们在仓库连夜分拣,货运公司也开始加班。”
林向东点点头:“多备一些货,不能让顾客空手而归。还有,让沈莉整理下一批‘安置计划’,不用真招那么多人,但要定期释放善意。”
刘兆虎微怔,继而恍然大悟:“你是说……哪怕只招一个,也能制造话题?”
林向东目光微凝,淡淡说道:“这是经营,不是慈善。”
刘兆虎默默点头:“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