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两点,周正的办公室里多了三张椅子。国土局局长赵刚坐在靠窗的位置,手里攥着管线排查方案,封皮上用铅笔圈出了三个重点区域。发改委主任王浩坐在另一侧,面前摊着两张纸,一张是省发改委的资金审批进度表,一张是新机场项目的时间节点表。
周正拿起赵刚递来的方案,手指顺着排查路线划了划。他的指尖停在东部地块的边缘,那里标着一个模糊的“老管线区”。周正说排查范围要再扩大五百米,特别是靠近老化肥厂的区域,可能有未备案的地下管道。
赵刚点头,从包里掏出一张泛黄的地图。这是二十年前的江州地下管线图,上面用红色虚线标着化肥厂的输油管。赵刚说老化肥厂十年前倒闭,管线资料可能在档案馆的旧档案里,现在能确定的只有主管道的走向,分支管还不清楚。
王浩凑过来看地图,手指点在输油管与新机场规划跑道的交叉处。王浩说要是这段管线还在用,迁移成本得增加两百万,而且会耽误至少半个月工期。他把资金审批进度表推到周正面前,上面标着省发改委要求月底前确认环评进度,要是管线问题拖到下个月,审批可能会暂停。
周正拿起笔,在排查方案上写了“三天”两个字。他说第一天先查已备案的管线,让国土局的测绘队带着探测仪进场,重点核对主管道位置。第二天联系市档案馆,调老化肥厂的档案,找分支管的线索。第三天协调住建、交通两个部门,一起梳理近十年的管线改造记录,避免遗漏。
赵刚把方案折了两折,放进公文包。他说已经调了五个测绘组,每组配两台探测仪,明天一早就能进场。只是档案馆的旧档案可能存放在郊区的库房,调档需要走流程,大概要半天时间。
周正看向王浩。王浩立刻明白,从口袋里掏出手机,拨通了市档案馆馆长的电话。王浩说周副市长要查老化肥厂的管线档案,麻烦今天下午就安排人整理,明天上午国土局的人过去取。挂了电话,王浩说馆长已经答应优先处理,明天十点前能拿到档案。
这时,周正的手机响了。是住建委主任刘伟打来的。周正接起电话,按下免提键。刘伟的声音从听筒里传出来,说上午接到区里的报告,老化肥厂附近有居民反映,去年雨季时地面有下沉,可能和地下管线泄漏有关。
周正让赵刚记下来。赵刚拿出笔记本,飞快地写着“老化肥厂周边居民反映,去年雨季地面下沉”。周正说排查时要重点测那段区域的土壤密度,要是真有泄漏,得先处理再推进机场项目,避免后期出安全问题。
三点半,赵刚和王浩离开办公室。周正靠在椅背上,翻开新机场的实施时间表,在“环评确认”那栏画了个圈,旁边写着“管线排查结果”。他拿起手机,想给秦筝发消息,又想起她下午要去试验场地,便放下手机,翻开了陈教授发来的材料,里面夹着一张匿名反映管线问题的纸条,字迹很潦草,只写了“东部地块有未标注管线,存在风险”。
同一时间,江州南边的试验场地里,秦筝正和张上校站在一片空地上。远处的塔吊吊着钢结构,正在搭建试验棚。高科技企业负责人李涛走过来,手里拿着一个项目模型,底座上标着“精密零部件生产基地”。
李涛把模型放在临时搭建的桌子上,手指从生产基地的位置连到东边。李涛说基地的原材料需要从外地空运,要是新机场建起来,物流时间能从三天缩短到一天。他顿了顿,又指着模型旁边的小方块,说这里要建一个物流中转站,刚好对着机场的货运通道。
秦筝蹲下来,看着模型里的管线示意图。她问李涛,基地选址时有没有查过地下管线。李涛从口袋里掏出一张复印件,是去年做的地质勘察报告。李涛说报告里提到基地北边有一段老管线,归属老化肥厂,不过没标具体走向,当时以为是废弃的,就没深入查。
张上校接过报告,翻到管线那一页。张上校说军方的试验设备对地下管线很敏感,要是有泄漏,可能会影响设备精度。他让秦筝记下来,回头联系地方部门确认管线状态,避免试验时出问题。
秦筝把报告折好放进包里。她问李涛,知不知道谁之前反映过东部地块的管线问题。李涛想了想,说上个月有个老化肥厂的退休工程师来找过他,说当年厂里的输油管有一段没备案,怕影响周边建设。他当时没在意,现在想来,那段管线可能就在新机场的A方案地块里。
秦筝拿出手机,给周正发了条消息,内容是“老化肥厂退休工程师知晓未备案管线,可联系核实”。发完消息,她跟着李涛和张上校去看试验棚的建设进度,手里的笔在笔记本上写着“联系老化肥厂退休工程师,确认管线走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