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碣隅里。
位于长津湖地区的关键位置,向北、西及南的道路由此分出,是美军在长津湖地区的交通中枢。
基地周边地形以山地为主,镇子被坡度较缓的山岳所围绕。
除了东北侧比高约为50米的东丘靠近外,整体处于一个相对平坦的盆地之中,东丘成为控制下碣隅里的要点。
目前,美军以2个步兵连为核心,构建了周长6.5公里的环形阵地,覆盖机场、公路及关键高地。
阵地前大量设置了地雷、绊索照明雷、爆炸物和蛇腹铁丝网。
这些辅助防御器材与机枪、无后坐力炮以及迫击炮、榴弹炮构成了严密的防御体系。
其中,第11炮兵团2营D连的105毫米榴弹炮负责覆盖75%的防御区域。
火器连的81毫米迫击炮与重机枪形成交叉火力网,第7陆战团反坦克炮兵连封锁道路。
此外,还在防线薄弱处安排了坦克负责机动支援,各防御地段的轻重武器相互配合,形成强大的火力网。
同时,“海盗”战斗机全天候待命。
以及C-47运输机每日空投弹药、食品与药品。
尽管机场跑道仅完成四分之一。
但仍为伤员后送与补给提供了关键通道。
C-47运输机无疑是增强了美军的持续作战能力。
而陆战1团3营的I连布置在西南面,形成第一道防线。
从西面开始,沿着阵地逆时针方向,依次是1连、3营营部连和其他支援部队。
因防御正面较宽,美军在第一线展开了两个连的全部六个步兵排,并在两个连的结合部部署了两辆坦克。
不过,除了两个主力连队外,其他防御地段大多由后勤人员把守,作战能力相对较弱。
此时,最后一架C-47运输机正在运输重伤员和一些重要的物资。
C-47运输机是20世纪30年代鹰酱道格拉斯公司研制的双发动机活塞式军用运输机。
可搭载28人,挂载重量约2700公斤物资,最大起飞重量公斤。
最高速度360公里/小时,巡航速度260公里/小时,航程2600公里,实用升限8050米,爬升率5.75米/秒。
战争初期,C-47运输机参与了撤离鹰酱侨民的行动。
1950年6月27日,10架C-47飞抵汉城金浦机场,协助将748人撤离到小日子。
此外,C-47还负责运输伞兵,在1950年7月20日,40架C-47全部装载伞兵执行运输任务。
同时,也用于运送伤愈归队的士兵。
在长津湖战役中,C-47运来了537名伤愈归队的陆战1师官兵。
同时,C-47能在恶劣机场条件下运作,承担了大量前线物资运输任务。
1950年8月,因机场跑道破坏,其他运输机运输工作暂停。
C-47重新成为主要运输工具,为第八集团军等部队运输物资。
在长津湖战役中,C-47也为空投物资和在简易跑道降落运输物资发挥了作用,缓解了被围困美军的物资压力。
就在1950年11月29日,第21人员运输中队的5架C-47为柳潭里的陆战一师空投了10.9吨弹药。
还有C-47为坚守下碣隅里的海军陆战队运送了4.4吨弹药等。
其中,还包括食品、饮水等生活物资,以及“鲍尔温大包裹”等标准补给包。
每个包裹可供陆军一个步兵营一天消耗,里面包含了预先包装好的多种物资,保障了美军的基本作战和生活需求。
此时,C-47正在将伤员从前线运往后方医院,以此提高伤员的救治率。
“快,都快点……”
机组人员正催促着,表情有些不耐烦。
寒风刺骨,透着一丝丝诡异,让机长福克兰心里瘆得慌。
C-47运输机银灰色的机身便被镀上一层晃眼的光晕。
机舱门敞开着,金属舷梯上挤满了裹着绷带的伤员。
有人吊着打着石膏的胳膊,有人被战友半扶半架着,沾血的军靴踩在梯级上,每一步都带着沉重的滞涩。
他们的眼神本是松了半分的,想着再过几分钟就能离开这片硝烟。
“快点,还有5分钟,飞机就要起飞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