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悟延见闺女笑着点头,又有些担忧,“当今能信吗?”
春晓一脸无辜,“为何不信?我的人设多好,爱读书喜研究,我得了天花偷偷研究有什么不对?我就是个喜爱探究的姑娘。”
谁又能想到,她提前两年就开始布局?她的一切都经得起推敲。
何况她爱研究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
杨悟延清楚人设的意思,闺女私下没少为他解释,他身上的人设也不少。
“幸亏你是我闺女,这要是敌人太可怕。”杨悟延夸张的拍着心口,一副十分害怕的模样。
春晓不理搞怪的爹爹,继续道:“我研究出成果准备进京上交,结果被四公主发现,四公主偷偷拿走跟我有什么关系?我也是受害者。”
从始至终她就没想主动帮忙,风险太高也不合理,要知道,她和四公主没有任何交际,凭什么无缘无故帮一个和亲公主?
为了帮爹爹拿下王将军的人手?别逗了,王将军的人手短短几个月,调走的调走,被贬的被贬,刘伯伯能留下全因为爹爹,至于王将军的暗棋,王家傻了才会交给爹爹。
顶多私下里帮着爹爹快速收拢兵权。
杨悟延纳闷,“四公主竟然同意你的计划,愿意将风险与过错全部揽在自己身上,你怎么说通的公主?”
“第一,我没给她选择的机会,第二,这何尝不是一次机会,鹌鹑一样的公主,当今可不在意,只有得到当今的关注,不管是好是坏,公主至少能证明自己有用。”
春晓的脸颊被木炭烤的通红,退后一步继续道:“四公主站起来,才能为我遮风挡雨。”
皇帝开始忌惮儿子,那就告诉皇帝女儿也能成为手中的刀,四公主和所有皇子都有仇,多好的人设?
杨悟延抖了下身子,这一刻的闺女太像岳父,真是谁教的像谁,“啧,难怪你不搭理你大伯他们。”
因为不在一个层次上,闺女想掐死大哥和大嫂太容易。
春晓啊了一声,爹爹话题转的太快,轻笑一声道:“大伯只有两个儿子,我真想使坏会从两个堂哥下手,不过,真不至于下狠手,大伯和大伯母小毛病有,却也没多坏。”
顿了下继续道:“大伯和大伯母这样挺好,一家子真都团结一心才让人忌惮,有些小算计无伤大雅。”
杨悟延赞同闺女的话,一个人太完美不好,“你准备给春婉多少添妆?”
春晓还不清楚春婉的嫁妆有多少,“爷爷出了多少嫁妆?”
杨悟延还真知道,这就是亲爹的智慧了,明明公中钱不用告诉二房,亲爹却能做到花每一笔大钱时,都会提前知会他。
杨老二掰着手指数嫁妆,“你爷爷说陪嫁十亩田地,不算衣柜布料,再给五十两压箱底的银钱。老爷子的意思,郑家的聘礼不少,杨家发迹后的第一次嫁女,春婉晒嫁妆太寒碜,对杨家的名声不好。”
春晓对公中的银钱有数,今年爷爷的两笔大花销,一笔是重建老宅,一笔是买了五十亩地。
爷爷手里的现银还是她给的百两。
春晓点头,“这份嫁妆不算薄。”
大房是大房,又不是二房,这份嫁妆已经顶好。
杨悟延说出自己给的添妆,“我和你娘商量,我们添一对金镯子,两张狐狸皮。”
春晓心里琢磨一番,“都知道我和春婉堂姐关系好,从小她没少照顾我,我实际一些送十亩地。”
杨悟延竖着大拇指,“大手笔。”
父女二人清楚,对比他们二房掌控的财富,十亩地九牛一毛。
父女二人都没提春夏是否不平衡,那是大房该操心的事,私下补贴还是如何,都和他们父女没关系。
晚上,田外公从茶楼回来,知道父女二人吃独食,老爷子老小孩,他不舍得怼外孙女,就看杨悟延不顺眼。
次日,春晓按计划继续邀请四公主,这一次没见到四公主,只见到心虚的大宫女含香,说是公主身体不适,最近不出去了。
春晓面露遗憾,“等公主身体康复,臣女再来,替我向公主问声好。”
大宫女越发的心虚,干笑一声,“奴婢会转告公主殿下。”
春晓转身离开,溜达到府衙前院,因她得公主喜欢,最近成了府衙的常客。
姜知府知道春晓没请到公主,忙派人请春晓来询问。
姜知府最近头发白了不少,关心的问,“公主哪里不舒服?”
“我也不清楚,姜伯伯请个大夫给公主看看?”
姜知府心里烦得要命,这种娇客最让人头疼,“只能这样了。”
他也不好亲自过去关心公主,琢磨让妻子看望公主。
姜知府话音一转,“我听说你最近收了不少粮食?”
“哎,跟着我干活的人多,每日供饭要不少粮食,所以多收了一些。”春晓点出她收的多消耗也多,别打她粮食的主意。
姜知府哈哈笑着,“别担心,我不惦记你的粮食,只是给你提个醒,你到处收粮食已经传到我的耳朵里,让你注意一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春晓心思一动就知道哪些人传的小话,她给百姓的待遇好,让很多苛待百姓的人不满,这才请姜知府说话,让她收敛一些。
春晓给姜知府定心丸,“侄女的庄子不多,日后要进京城不会继续在西宁置办产业,现在的人手已经足够,不会再大量招百姓干活。”
姜知府感慨他以粮暗示,杨春晓瞬间领会,这份通透多少人求不来,又是羡慕杨悟延有个好闺女的一天。
可惜妻子死活不让女儿与杨春晓接触,姜知府后悔娶现在的妻子,他身为男子都明白,能力不分性别,只要能帮他不管是男是女。
可惜妻子死守三从四德,姜知府万幸,女儿更像他。
春晓离开府衙,去酒楼后院找田外公,杨老三带着儿子不愿住春晓的宅子,就在酒楼后的院子收拾出一间屋子。
田外公每日去茶楼,路过酒楼教导一个时辰。
春晓到的时候,春康在写大字,杨老三正听田外公讲解文章。
田外公见到外孙女,丢下手里的文章,嘱咐杨老三,“你今日写篇类似的出来,明日交给我。”
春晓没打扰小叔,随着外公出去,等远离屋子,春晓才问,“小叔可有中举的希望?”
田外公摸着胡子,“想中举不容易,不过,他有个优势,西宁这边竞争不激烈,你小叔好好打磨,四十岁之前差不多。”
春晓打趣,“正好和春康一起科举,挺好的。”
“你堂弟的天赋比你小叔高,这一房还算有奔头。”
田外公没提大房,目前来看,大房没有天赋高的人,科举不容易,这也就是杨家扎根西北,要是在祖籍江南,想中秀才都难。
两日后,田氏从小边村回来,回来时脸上带着笑,没遇到什么不愉快的事。
春晓嗑着瓜子,“爷爷和奶奶真厉害,姜还是老的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