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生一时语塞——“港岛制造业被彻底击溃”?
他反复咀嚼这句话,想找出其中的漏洞。
可脑海里闪过那些一家家倒闭的小型作坊、搬迁的中型工厂,却没法反驳。
他缓缓开口,语气像是在问林祖辉,又像是在喃喃自语:
“为什么会这样呢?”
林祖辉就等他这句话,没再给霍生思考的时间,干脆提高音量,把事实说透:
“港岛已经没有制造业发展的空间了,这是板上钉钉的事。”
“以前报纸头条常是毛纺大王曹光标、牛仔裤大王马介章、风扇刘,现在这些人全转行了——你知道为什么吗?”
“不只是地产业、服务业更赚钱,而是他们的工厂根本撑不下去了!”
“制造业利润本就不高,成本核心在原料和人工,产业链必然会流向成本更低的地方。”
“亚洲各国近年能发展起来,就是因为承接了欧美市场的产品需求。”
“以前对岸严禁私企,东南亚又在打仗,港岛才有机会;可现在这里开放了!”
林祖辉迎着霍生越发凝重的目光,抛出一个扎心的事实:
“港岛招一个熟练工人,月薪要给到两千港币。”
“这笔钱在这里,能雇二十个人!要是往深市之外的欠发达地区走,还能更便宜。”
“而且绝大部分原材料本来就是从这里进口的,价格根本没得比。”
“在港岛造一个风扇,成本要一百多港币;在这里建工厂,最多三十块就能造出来——他们拿什么竞争?”
“要么转做中间商,在这边找工厂代工;要么干脆自己来这边办厂,没有第三条路。”
“港岛现在注定没有制造业的生存空间。”
“工厂整体搬过来,把原有工业用地改建成大厦、住宅,还能大赚一笔,很多人不就是靠这个发的财吗?”
霍生脸色沉重,已经被彻底说服。
港岛确实没有制造业的空间了,它离这里太近,一河之隔,想躲都躲不开。
林祖辉刚才举的例子,很多都是他的朋友,这些人的现状他再清楚不过:
曹光标创立了港龙航空,早早就向服务业转型。
马介章的制造业全搬到了这边,港岛只剩中转基地。
至于风扇刘,现在正跟着鲨胆彤玩金融、地产,哪还有心思经营风扇厂?
“你说得对,港岛确实不再适合做制造业了。”
“可制造业自然向这边转移,跟你提的‘10亿美元投资,又有什么关系?”
林祖辉耸耸肩,只有在这一点上达成共识,接下来的想法才有意义。
否则光靠他自己,几年内根本凑不齐10亿美金。
“当然有关系!港岛没有农业,制造业又在退潮,那通过贸易、服务业赚的钱,能往哪放?”
“影视、旅游、文化产业风险大,潮汐效应又严重,不适合投重资产。”
“难道全都投进地产?”
“港岛现在房价已经炒到过千元每尺了,还能再炒多高?”
“年轻人月薪两千,年薪两万四,消费水平又高——从20岁做到60岁,能买下一套600尺的房子吗?”
“这个城市再这么玩下去,几十年后迟早要完!”
霍生多精明,话都说到这份上,哪还不明白林祖辉的意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