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则的话,垂涎的人太多了,容易生出乱了。
大明海军再厉害,也没有长出三头六臂。
不说别的。
光是与倭国一海相隔的朝鲜王国,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
听说大明要抗倭除倭,他们为了走海运航线,比大明还要积极,但让他们出力的时候却像缩头乌龟,丝毫不顾及,历来倭寇在中原吃了亏,就会北上把他们浩劫一空的经验和教训,目光短浅,只看着眼前。
尤其是临近倭国的部分地区,更是因为倭人渗透较多,早就成了筛子。
本来海军要是从朝鲜王国借道前往隐岐,行动会更加便捷,但为了避免朝鲜王国在战时当墙头草,反倒误了大事,干脆也不用他们掺和进来。
“告诉位于朝鲜王国的驻扎官员,要是朝鲜王问起对倭的战事,就说咱大明在铲除倭寇,让朝鲜王国的船只,离着战场远远的,否则误伤了,可别怪咱大明没有提前打招呼。”
为了避免朝鲜王国有亲近倭国的势力,暗中派出军队相助。
朱元璋还特意把张定边叫来,让他去北边的海域训练水军。
如此重任交给张定边,让他大吃一惊。
张定边也是个虎的,回过神来,便脱口而出。
“陛下,你就不怕末将带着练好的兵,跑去朝鲜王国吗?”
陈友谅的儿子陈理降了以后,因前两年怨言频出,被送去了朝鲜王国,彼时那里还叫高丽王朝,不管叫什么谁在任,陈理去了都是“太上皇”级别的。
朱元璋虽气愤于陈理的不识好歹,但送人的时候,还是给足了赏赐。
虽说那边陲之地,缺吃少喝,但陈理可是大明皇帝亲封的归德侯,遇到朝鲜国王都不用行礼,可以说是土皇帝治下不受什么约束的过江龙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因此,张定边虽在朝中没有得到什么重用,但感念朱元璋没有赶尽杀绝,还是老实巴交地听任安排。
但他没想到,朱元璋竟会给予他这么重要的任务。
“张将军忠君爱国。”
朱雄英的夸奖,让张定边老脸一热。
“抗倭是华夏大业。”
尽管朱雄英没再继续解释,但张定边却听懂了,对着这位仅一岁半的皇太孙,抱拳一拜。
“皇太孙说得对,抗倭除倭是所有汉人的大业,我张定边虽顾及旧主,但绝对不会拎不清,万望陛下放心!”
强扭瓜的不甜但解渴这种事,用于武将身上并不合适。
尤其是像张定边这样的猛将身上,更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原本朱元璋也没考虑启用张定边这个降将,但听到乖孙,说起张定边并没有反意,在陈理死后,便卸甲归田当起了悬壶济世的赤脚郎中,不分什么陈汉百姓还是大明百姓,他对张定边的提防便彻底消除。
仔细想想,能够与常遇春齐名的猛将,这些年在他手里蹉跎岁月,确实是屈才了。
“张将军,此战你虽是后防,但也要用心,只要立下军功,咱会一视同仁的,他日倭岛尽归大明之时,归德侯(陈理)恐怕不便在朝鲜王国久留,咱会派人保护他,只要他改了他的暴脾气,不让言官抓住把柄胡乱说话,咱会看在你的面子上,再给他寻个山青水秀的好地方。”
倭国与朝鲜王国的世仇更深。
但这两者之间又有一种奇怪的默契,那便是谁也不想让中原王朝,统治其中任何一方,以防形成包夹之势,它们变成瓮中之鳖。
朱元璋特意提醒张定边,便是钳制此人的后手。
事关重大,朱元璋可不是一个仅靠他人评价,便无条件信任张定边这个降将的莽夫。
张定边单膝跪地,掷地有声地说道:“望陛下放心,末将定边竭尽全力,不让倭寇入侵北地沿海,更不会让朝鲜王国使绊子,若末将做不到,末将甘愿献上人头!”
立下了军令状,那还有什么好说的。
朱元璋让张定边收拾收拾,准备北上。
……
倭岛,石见国。
今日是石见国国主佐佐木一的三十岁寿辰,前来祝寿的除了历年到场的贵族家主,还多了一张生面孔,正是自大明东渡而来的高僧——道衍法师。
“我欲立道衍法师为大讲师,在石见宣扬法道,大家意下如何?”
佐佐木一话音刚落,便有本地自封的高僧一脸不服地站起来质问。
“大明来的高僧?真是高僧,怎么可能会横渡大洋来到我们这里,听说大明的高僧都是精通儒释道的,敢问这位高僧,你最精通的是佛法呢,还是道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