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浩的童年,是在九十年代初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度过的。
村子里的房子大多是土木结构,狄家的房子更是破旧不堪。
三间土房,中间是堂屋,两边是卧室,屋顶的瓦片缺了好几块,每到雨季就要在屋里摆几个破盆接水。
房子的墙壁因为年久失修,到处都是裂缝,冬天的时候山风从缝隙里钻进来,屋里冷得像冰窖。
狄浩的父亲在他四岁那年死于一场意外。
那是一个雨天,父亲去山上砍柴,回来的路上踩滑了,从十几米高的山崖上摔下来,当场就没了气息。
村里人把他抬回来的时候,狄浩的母亲哭得昏死过去,狄明抱着弟弟在一旁不知所措。
父亲的死让这个本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
母亲一个女人要养活两个孩子,还要照顾年迈的外婆,生活的重担几乎要把她压垮。
那时候狄浩还小,不太明白死亡的含义,只是隐约感觉到家里的气氛变了,母亲总是在夜里偷偷哭泣,哥哥也变得沉默寡言。
但狄浩很快就明白了贫穷意味着什么。
别的孩子有新衣服穿,他和哥哥只能穿别人家不要的旧衣服,大小从来不合身。
别的孩子有玩具,他们只能用泥巴捏小人,用树枝当刀剑。
最难熬的是吃饭,经常是连续几天只有稀粥和咸菜,有时候连咸菜都没有,只能用盐水泡饭。
狄浩从很小的时候就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当其他四五岁的孩子还在无忧无虑地玩耍时,他已经开始观察大人们的表情和行为,试图从中获取信息。
他发现母亲每次去村长家借粮食回来后都会红着眼睛,他知道那不是因为高兴。
他发现村里有钱的人家看他们的眼神总是带着一种优越感,即使是小孩子也不例外。
这种观察让他过早地成熟,也让他的心里埋下了某种阴暗的种子。
狄浩七岁开始上小学,学校离家有五里路,每天都要走一个多小时。
那时候狄明已经十四岁,跟着村里的包工头出去打工了,家里的负担稍微减轻了一些。
狄浩在学校里很快就展现出了惊人的学习天赋。
无论是语文、数学还是其他科目,他总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成绩永远是全班第一。
老师们都很喜欢这个聪明懂事的孩子,经常在课堂上表扬他。
但同学们对他的态度却很复杂。
一方面,大家都佩服他的聪明,考试的时候总想偷看他的答案。
另一方面,他的贫穷又让他成为嘲笑的对象。
他的衣服总是破破烂烂,鞋子经常开口,书包是用布缝制的,铅笔用到只剩一个小头还舍不得扔。
更重要的是,狄浩从来不主动与人交往。
他总是独来独往,很少说话,即使被问话也只是简单回答几个字。
这种孤僻的性格让其他孩子觉得他很奇怪,有些胆大的开始故意疏远他,甚至找机会欺负他。
那是一个冬天的下午,狄浩像往常一样最后一个离开教室。
当他走到学校后面的小树林时,三个高年级的学生拦住了他。
领头的是一个叫张强的五年级学生,他的父亲是村里的小卖部老板,在当地算是有钱人家。
“狄浩,听说你很聪明啊?”张强似笑非笑地看着他。
狄浩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他们三个人,计算着逃跑的路线。
“我们有道数学题不会做,你帮我们做做。”张强说着,从书包里掏出一张作业纸。
狄浩接过来看了一眼,是一道很简单的应用题,以他的水平几分钟就能做完。
但他察觉到了这几个人眼中的恶意,知道事情没有这么简单。
“我要回家了。”狄浩把作业纸递还给张强。
“着什么急?”张强一把推了他一下,“先把题做完再走。”
狄浩被推得后退了几步,书包里的书撒了一地。
他弯腰去捡书,三个人却围了上来,开始踢他的书本。
“小乞丐,这么破的书还要捡?”
“看看这书包,哈哈,是不是你妈用破布给你缝的?”
“还有这鞋子,脚趾头都露出来了。”
狄浩默默地捡起书本,没有说一句话,也没有表现出任何愤怒或者屈辱的表情。
这种平静反而让三个人觉得无趣,张强一脚踢在狄浩的屁股上,把他踢倒在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