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很清楚,光复一个清源县城,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怎么守住它,怎么利用它,怎么把它变成一个能为整个华北抗战甚至全国,源源不断输血的“心脏”,这才是关键。
在这份构想中,林墨大胆地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军民融合,工农结合,以工促农,以战养战”。
他计划将清源县城以及周边的几个核心根据地划为一个统一的“特区”。
在这个特区里:
军事上,组建由八路军主导,晋绥军配合的联合防务司令部,统一指挥,协同作战,共同抵御日军可能的反扑。
经济上,打破原有的壁垒,允许物资、人员、技术的自由流通。
八路军的组织能力,加上晋绥军的商业渠道,再加上清源县城本身的手工业基础,三者结合,必然能爆发出巨大的经济活力。
而整个特区的核心,就是林墨规划的——“清源工业园区”。
他计划将原有的日军工厂、赵家峪的星火兵工厂、以及周边所有能找到的工匠、技术人员,全部整合到这个园区里。
园区将分为几个部分:
钢铁联合厂:负责炼钢和基础材料生产。
精密机械厂:负责生产制造武器需要的各种机床和零部件。
武器总装厂:也就是星火兵工厂的清源分厂,负责“星火”系列、“屠龙”系列等主战武器的生产。
化学工业厂:负责生产炸药、无烟火药,以及林墨下一步计划中的化肥、农药等。
纺织服装厂、食品加工厂……
林墨的蓝图,极其宏大。
他要做的不仅仅是建一个兵工厂,他要做的是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从无到有地,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可以自我循环的,微缩版的现代工业体系!
当这份报告摆在八路军总部和重庆的案头上时,所有看到它的人,都再一次被林墨那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恐怖的执行力,给深深震撼了。
“人才!帅才!经天纬地之才!”
八路军副总指挥拍着桌子,激动地对身边的参谋们说:“这个林墨,他看到的已经不仅仅是一场战斗,一场战役的胜利了!他看到的是我们整个民族的未来!”
“传我命令!批准!无条件批准!”
“告诉386旅,告诉李云龙,总部将调集所有能调集的人才和资源,全力支持‘清源特区’的建设!”
而在重庆,委员长看着这份由阎锡山转呈的报告,沉默了良久。
“这个林墨……到底是什么人?”他问身边的戴笠。
“报告委座,此人……来历成谜。”
戴笠低声道,“我们只查到他是燕京大学的学生,没有其他多余的信息。”
委员长喃喃自语,眼神变得愈发深邃。
他心里很清楚,无论他喜不喜欢,这个“清源特区”,都已成燎原之势,无法阻挡。
与其阻挡,不如……顺水推舟,看看它到底能开出什么样的花,结出什么样的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