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风清凉,白衣坐鳌头,月光照着清冷绝美的容颜,看似平静,可眉宇之间总有些忧愁。
这位下山如天上谪仙人,佛家真菩萨的观世音在游历万般不自在的世俗后那颗自在心也变得不如下山时那般从容自在了。
饮酒如浇愁。
她是大雪山有史以来最出色的法王,她在大雪山巅菩提树下不利时速的静修四十年修出了自在观。可那是无人的大雪山巅,尊崇她的大雪山,她不会不自在。入世之后人世间的万般不自在便如潮水涌来,一浪高过一浪,纵然已是四境菩萨,人间一流,也难免心神摇曳。
修佛之人,修的因果二字便如俗人疾病缠身,病去如抽丝,观世音若想继续修佛无碍,就必须通透人世间的万般不自在,唯有如此方能扫清灵台灰尘,境界抬升。
前六十年她自在,后六十年她不会自在,再六十年自不自在要看她的选择。
观世音神情复杂的望向城主府,李景源踏着月光而来,也是一袭白袍,恍如月下谪仙人。
李景源应邀而来,飞入鳌台,见到了饮酒浇愁的观自在,眉头微微皱起,轻轻笑道:“ 第一次见你也在少陵城,那时的你如天上谪仙人,我没见过这世上比你更自在高冷的人 。今日又在这里见你,你变了,你不自在了。观自在菩萨不自在了,可不可笑。”
观世音淡淡道:“世事多无奈,无疑是一个非不愿实不能,人间不自在,我这观自在又如何能自在。”
李景源颇为认同的点头,缓缓道:“我有一个方法,不如你回大雪山,不,大雪山也将不太平,你回去了也不自在。不如出海吧,去南海寻一座无人岛屿,种上一片紫竹林,在那里好生修佛,不理人间不自在,求个一人自在。”
观世音嘛,就该住在南海紫竹林里。
观世音瞥了李景源一眼,清冷道:“南海、紫竹林,倒是个不错的去处,我会考虑的。不过画岛做小天地求一人自在终究是骗自己的无奈手段,观一人自在只是小乘,观人间自在才是观世音。”
李景源淡淡道:“人间欲望不断便无法自在,你们佛祖都不能渡化人间欲望,你觉得你可以?还是求个一人自在更实际些。”
观世音平静道:“《佛说碱水喻经》中所记,佛陀为众生说法,佛陀将世间比作一片苦海,将世上的痴愚众生比作七种欲渡苦海之人。
有的人没于水、有的人从水出头复还没水、有的人出头不复没水、有的人欲行出水、有的人欲至彼岸、有的人已至彼岸、有的人净志得立彼岸。
第六种是阿那含或阿罗汉,好不容易脱离苦海的他们,不愿再次回到苦海之中。
佛菩萨是第七种,虽然已经到达彼岸,但并没有离去,而是选择返回生死苦海当中,指引众生,帮助更多的人脱离苦海。
六趣轮回,三途常驻,佛菩萨不渡人,唯人自渡。佛菩萨只能给人指引道路,引人向善,众生顿悟,便人人皆可自渡。”
李景源语气玩味道:“穷苦大众连一日温饱都解决不了,眼一睁就要解决温饱问题,哪有时间自行顿悟,你觉得实际吗?”
观世音依旧平静道:“只要人心中有佛,多多行善,人人便皆是佛菩萨,处处便皆是佛菩萨。”
李景源摇头失笑道:“三教之中我最瞧不上的就是你们佛门,儒家虽然也不怎么样,多伪君子,但不乏有正直君子为国操劳,为民取利。道家虽逍遥山林,求清净无为之道,但乱世时也会仗剑下山,护国护民。独独你们佛家乱世封山避世,盛世开山迎香火。
民间有句戏言你有没有听过,佛前一跪三千年,未见我佛心生怜,并非尘世遮佛眼,原是未献香火钱。
还心中有佛,人人皆是佛菩萨,他们要的是一日温饱,不是你所谓的佛菩萨,他们的温饱你们的佛菩萨能给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