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佩带兵刃,能对付三五个,可架不住对方一拥而上啊。
明枪暗箭防不胜防,万一有个闪失岂不吃亏?
护卫必须带!
但上哪儿寻靠谱的护卫呢?
街面上那些吹得天花乱坠的镖局,胡大老爷可瞧不上眼。
说白了,那些家伙说不定啥时候就会翻脸不认人,转眼就投靠劫匪那边去。
胡大老爷略一思量,就把主意打到了锦衣卫头上。
对!
他准备带两名锦衣卫出门逛逛。
这事乍一看挺离谱,可放在胡大老爷身上倒也不显得奇怪。
毛骧难道还敢驳他的面子不成?
胡大老爷可不是胡乱盘算。
他觉得镖局生意能做起来,固然是因为手下有真功夫。
可更重要的是他们掌握着各路消息和门道。
说白了,这些镖局不过是靠着关系和银子,在沿途山寨那里办了"包年套餐"的熟客。
既然买了年卡,路上自然就不用担心出岔子了。
但胡大老爷坚信,既然镖局都清楚沿途各山寨的底细,锦衣卫掌握的情况肯定更详尽。
所以带着锦衣卫,照样能把事情办妥。
再说了,有锦衣卫跟着,还能借这身官皮调动当地的锦衣卫和驻军。
啧啧,越想越觉得方便!
没得说,这锦衣卫他是带定了。
安排好了随从和护卫,其他琐事就不用胡大老爷费心了。
备足银两,收拾好行装就能出发。
只要在大明疆域内,不管走到哪儿,胡大老爷都能找到接待他的人。
这就是他的底气!
门生故旧遍布天下,就是这般硬气。
想到这儿,胡大老爷对这次出行越发期待了。
正当胡大老爷还在盘算时,那个熟面孔的老太监笑吟吟地来到跟前。
"胡爷,老奴又来叨扰了!"
"走吧,皇爷正等着您呢!"
胡大老爷眉头一皱。
"我说老宋,我这刚从宫里出来多久啊?"
"怎么又要进宫?"
宋利笑着点头。
"这事儿可真怨不得别人。"
"您在宫里时一声不吭,转头刚出来就递了折子进去。"
"您的折子,皇爷自然要立刻处置不是?"
"所以老奴就来请您了。"
"快走吧,别让皇爷久等。"
胡大老爷叹了口气,起身跟着宋利往外走。
没办法!
老朱这雷厉风行的性子,怕是这辈子都改不了了。
去就去吧!
早点把假请下来,也好早点动身。
想到各地的好风光、美味佳肴还有美人,胡大老爷就觉得心头热乎。
走!
赶紧出发!
有银子有闲工夫,老在应天府待着算怎么回事!
御书房内,烛火轻摇。
朱元璋皱眉盯着案前那份奏章,半晌才叹息一声:“唉,惟庸啊!”
胡惟庸垂首而立,恭敬应答:“臣在。”
老朱指着那奏章,欲言又止:“你……你这写的……”
胡惟庸微微抬眼,见皇帝神色复杂,却不慌不忙。
那奏章上字字恳切——
“臣愿踏遍大明山川,方能不负此生。”
“天下壮丽,若不亲见,死不瞑目。”
“光阴易逝,臣已老迈,恐再无机会一览山河。”
言辞动人,句句肺腑,甚至连朱元璋看了都忍不住心生动摇。
谁能想到,就在不久前,这位文臣还能拳脚相加,把蓝玉摁在地上教训?
朱元璋揉了揉眉心:“真非走不可?”
胡惟庸拱手道:“陛下,臣如今尚能长途跋涉,再过些年,只怕连出门都难了。”
“难道要等人抬着臣去看这天下?”
“恳请陛下成全!”
朱元璋沉默良久。
他并非舍不得胡惟庸的官职,而是倚重其才智。有时遇上难题,总需要这位老臣出谋划策。若他离京,诸多事务无人商议,岂不麻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可胡惟庸所言有理,甚至让朱元璋自己都生出念头——
“或许,朕也该出去看看?”
毕竟这江山,是他亲手打下的。
胡大老爷都感到年岁不饶人、光阴似箭,更不用说朱元璋了。
毕竟朱元璋比胡大老爷还要年长十来岁。
再说,胡大老爷如今的身体状况和养生之道,可比朱元璋强得多。
他若不眼红才怪。
“啧……行吧!”
“你想走,也不是不可!”
“但惟庸啊,咱得先跟你定三条规矩!”
朱元璋终究还是让步了。
只不过,看他这架势,似乎另有盘算?
但胡大老爷不在意,只要能放他出去就行,其他的到时候再说!
他太明白“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道理了。
不过此时,他自然不会表露小心思。
他故作正经,再次拱手向朱元璋行礼。
“请陛下明示,臣定当谨记!”
朱元璋撇撇嘴,无奈地看着突然一本正经的胡大老爷,差点没骂出声。
平日里的胡大老爷,可是放肆得很。
“重八”“大帅”张口就来,喊皇后“嫂子”更是家常便饭。
自称也是“我”“我”从不避讳。
总之,压根没把自己当外人。
结果呢?
好家伙,有求于人的时候反倒规矩起来了。
瞧他这副恭恭敬敬的模样,任谁见了不得夸一句“君臣表率”?
但老朱也懒得在这事上跟他掰扯。
没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