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与朱标父子当即失控。
整个皇宫顿时慌乱起来。
父子俩催着御医开药诊治,手忙脚乱,若非胡大老爷阻拦,还不知会闹出什么乱子。
此刻,唯胡大老爷能稳住这父子俩。
所幸,马皇后身体虽有异,但尚未到不可挽回之地步。
接下来,无非慢慢调养罢了。
此时,胡大老爷轻唤一声后,悄然离去。
在这皇宫深处,马皇后有朱元璋相伴,胖乎乎的朱标及身怀六甲的儿媳小月儿亦侍奉左右,尽显孝心。
如此一来,他自然能安心撤离。
对胡大老爷而言,救下马皇后,实则稳固了整个大明江山。
尽管朱元璋对朱标极为看重,信任有加,悉心栽培,但这对父子皆是倔强之人。
尤其在处理国事时,两人时常争执不下,气氛紧张得仿佛即将爆发。
若非马皇后居中调和,真不知他们会争执到何种地步。
可以说,马皇后才是老朱家真正的稳定力量。
朱元璋多次盛怒之下欲行极端之事,皆是马皇后出面阻拦。
旁人之言,皆如耳边风。
即便是朱标出面,反而可能更加激怒朱元璋。
若将朱元璋比作一把绝世凶器,那马皇后便是其上的封印。
有了这道封印,即便凶器煞气腾腾,也仍有节制,不失理智。
一旦失去这道封印呢?
洪武年间,马皇后去世前后,朱元璋的暴行为何如此截然不同,无论是范围还是频率都大相径庭?
答案显而易见,封印已失,唯一能约束他的人已不在。
以后世眼光观之,朱元璋或许有些许狂躁之症。
而能安抚他情绪的唯一之人——马皇后一旦离去,本就暴躁的朱元璋更添几分自毁倾向。
若非他尚存一丝理智,真不知会闯下多大祸端。
如今,他这一举动,虽不能说彻底解决了麻烦,但至少将问题延后了不知多少年。
就凭这一点,胡大老爷真是功德无量!
表现如此出色,理应奖赏自己一番。
那便回胡府享乐去吧!
他从宫门漫步而归,熟悉的胡府映入眼帘。
未及进门,便见门房旁站着一道孤傲身影——道衍。
“咦?道衍,你怎会在此?”
“瞧你这模样,定是有事找我吧!”
“罢了,进来细说!”
“先说好啊,我刚从宫中归来,正打算休憩几日,你可别拿些衙门琐事来扰我清净!”
胡大老爷边说边引领道衍向内室走去。
道衍闻言,险些气结。
何为“衙门琐事”?
胡大人莫非忘了还有个“番邦外交司”,而你才是名正言顺的主官?
那是你的职责所在,理应你来担纲!
我只是一介和尚,因兴趣所致才参与其中。
怎料到头来,却似全成了我的事务?
难道这世间真有如此淡泊名利之人?
莫非,这衙门的权力,胡大老爷真要放手?
那又何必设立此衙门?
道衍满心困惑。
无论道衍内心如何吐槽,一个不争的事实是:
胡大老爷才是番邦外交司的真正掌舵人。
尽管道衍近期看似“大权在握”,但若无胡大老爷首肯,一切皆为空谈。
故而,道衍平日里虽不常打扰胡大老爷,但关键时刻,还是得前来面陈。
“胡爷,此事非得您首肯不可!”
“好,说来我听听。”
望着眼前这位历史上声名显赫的妖僧道衍,在自己面前如此谨慎小心,胡大老爷心里还真有几分得意。
但他也明白,有些事不可做得太过。
过分了,人家不干了便是。
说白了,就是不伺候了。
因此,胡大老爷的态度颇为和善。
这让道衍不禁暗暗松了口气。
他真怕胡大老爷一言不合就不干了,连听都不愿听。
“其实也无他,主要是我们对番邦的了解太匮乏。”
“不仅不知晓其位置,对他们的整体情况、商贸往来、矿产资源、地形地貌等信息也知之甚少。”
“这无疑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虽然我们已从其他渠道搜集了一些信息,但这些远远不够。”
“因此,我想向大人申请,向他国派遣一些隐藏身份的探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嗯?”
胡大老爷一听这话,顿时精神一振。
娘的,这道衍和尚真够大胆的。
你这不是明目张胆地派探子吗?
而且,还是往他国派遣。
还是带着明确收集目标的那种。
这种做法,已经超出了常人的思维范畴。
若是其他人听到这话,或许会严厉训诫一番。
毕竟,这有违读书人所倡导的“正大光明”以及“上国”的风范。
但对于胡大老爷而言,嗯,这主意,恰到好处。
然而,有些事,光有想法还不够。
既然道衍寻至此,疑问便需即刻提出,以免日后累及自身。
“欲遣探子于他国?”
“你将从何处觅得这些专业之士?”
“莫非以为随意召集些人便能胜任此任?”
“再者,如何防其背叛、如何防其身份暴露……”
“这些,你可曾细细考量?”
见胡大老爷未即时反对,道衍和尚心中大石落地。
“回胡爷,此事卑职心中早有筹谋!”
“卑职以为,军中或可寻得合适人选。”
“届时,他们将在特定之地接受训练。”
“训练内容,卑职以为,其一为情报搜集之术,但更为重要的,乃谋生之能。”
“如航海、经商等,皆是他们需深入学习的。”
“赴他国后,他们表面身份为海贸船长、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