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们想给他安排职位,他要求的是什么?”
“从他这次给你出的主意来看,他的能力毋庸置疑。
”
马皇后突然想到一个当官的机会,惊喜不已。
“今年刘惟庸搞的官员招考很成功,六部反应也不错。
”
胡大人把她当老嫂子看待,没有一般君臣间的拘谨,再加上多年情谊,自然关系特殊。
“你明天赶紧和标儿商量,尽快组建内阁。
”
马皇后着急地说:“我们要定两件事,你们仔细听着!”
这话让众朝臣吃了一惊。
“另一方面,他在来你那里之前,在谨身殿大发雷霆。
”
“具体细则我们会和六部商议,这事必须作为国策。
”
“我们真的很担心你们的身体。
”
“像胡惟庸这样的大才,你不赶紧让他入朝效力,难道真让他在家逍遥自在吗?”
朱元璋沉思片刻后摇头道:“你有没有考虑过将胡惟庸引入朝堂?”
“目前,我们绝对信任惟庸。
”
马皇后突然想起一件事,看着朱元璋轻声问:“我相信他。
”
马皇后话音未落,朱元璋果断回答:“不可能!”
他确实担心,刚处理完李善长等人,胡大老爷就又出现了。
“妹妹啊,你以为我不想让惟庸帮忙吗?”
“打听一下就知道,不管礼部还是工部,他去过几天差事吗?”
“你什么时候才能收敛你的坏脾气?”
“重八,看你的样子,内阁的事情你是铁定要参与了。
”
“所以,我决定每年都要这么做。
”
“以往,他总是躲在府中,我们的差事,他能推就推,推不了就敷衍了事。
”
她对胡大老爷的印象非常好。
说到这里,朱元璋真是哭笑不得。
但事实确实如此。
“就算勉强答应了,你觉得我们会在内阁见到他吗?”
“天啊,他竟然当着我的面指责我不爱惜身体,胡乱行事!”
这一点毫无疑问!
“偶尔去几次,也是快到中午才到,然后在衙门晒太阳喝茶。
”
但想到胡大老爷最近一两年的“大胆”行为,她觉得丈夫的话确实有可能是真的。
摆烂,胡大老爷是认真的!
想起胡大老爷平日的行为,马皇后也无语了,她苦笑着摇摇头。
朱元璋的话可能有一点危言耸听。
马皇后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后,朱元璋也坦率回应。
所以,马皇后说完后,朱元璋才会犹豫。
朱元璋听完笑了点头,这事对国家有利,对他也有好处,他当然不会错过。
“第二件事,我们计划设立内阁……”
这一天,大明朝堂彻底沸腾了。
------------
大明洪武年间的官职,和中后期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平时当差就已经够紧张的了,更别说朱元璋的政策常常是随性而定。
尽管朱元璋有自己的考量,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做法完全打破了传统。
儒家思想历经千年传承,官员体系早已根深蒂固。
即便元朝时外族入主中原,最终也不得不遵循旧制进行科举和官制安排。
听到这个消息,所有人都立刻意识到这件事的重要性。
可以说,这套制度已延续千年。
因此,朝堂渐渐习惯了朱元璋偶尔的突发奇想。
这件事涉及到太多复杂因素。
而且,如果每年开考,职位数量和考试内容都可能变化。
这背后牵涉的问题数不胜数。
再看内阁,翰林出身的人需要几年时间学习、修书,才能参与六部事务。
这不是将丞相权力分成了七份吗?
虽然这样说听起来不错,但这两件事的影响实在太大了。
可以说,“位极人臣”这四个字,从前似乎是专为丞相而设。
然而现在,朱元璋不仅将科举改为一年一次,连考试的内容都完全脱离了以往的四书五经。
原本三年一届的科举,需要反复参加多轮,过关斩将后才能获得进士功名。
“咦,阁臣竟然有七人?”
这不仅帮助六部分别补充了可用的人才,还让他们都参与其中,从礼部那里分到了一些功劳。
汤和、徐达二人代表的是勋贵阶层,必须进入内阁。
毕竟,内阁在很多时候代表着皇上的意志,只安排文官岂不是另有深意?
就这样,章善稀里糊涂地加入了内阁。
朱元璋不管儒家是如何传承的,他认为好的就用,认为不合适的就必须改革。
更何况,根据朱元璋刚才的指示,科举要改成一年一次。
经过朱元璋和他胖儿子朱标的长时间商议,最终决定下来。
这不是意味着丞相制虽然被废除了,但换个形式又回来了吗?
这个念头一出,许多人心里都激动起来。
太爽了!
他只是工部尚书,但由于顶级朝臣大量流失,他意外得到了机会。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而且,所有阁臣加起来的权力也不过是原丞相权力的一半。
看似权力受到极大限制,实际上责任也轻了许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