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结 排行 记录
首页 > 历史军事 > 大明:我在洪武当咸鱼 >第128章 解缙困惑进前三甲

第128章 解缙困惑进前三甲(1 / 2)

上一章返回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好书推荐: 市长大人蛊真人妻子的秘密诡秘之主离婚之前仙武帝尊杨洛苏轻眉道诡异仙神秘复苏烂柯棋缘

他们的祖先其实是靠海上贸易起家的。

简单来说,他们家从一开始就违反朱元璋的禁令,从事海外贸易。

没办法,谁让海上贸易这么赚钱呢。

在海上无需缴税,也不必像其他商人那样打通商路、一路行贿官员。

至于那些外国贵族和富户手中的金银珠宝,更是让人垂涎。

根本不用做什么,只需将大明的一些普通商品通过海路运往他国。

到了那边,就会被当地的贵族和豪商争相抢购。

那价格说出来都叫人难以置信!

正因如此,这几户人家才能负担得起重金聘请资深夫子进行一对一授课,甚至邀请知名大儒为他们讲学。

其中虽有人情因素,但更多是因为这些家庭舍得花钱。

毕竟,老夫子和大儒也需要生活所需。

他们还有**和亲属需要供养,怎会真的视金钱如无物?

可以说,他们从幼年到成年所享有的一切,全依赖于这种财富积累。

因此,对于禁海令,他们不可能不了解。

有些人甚至曾经出海,亲身经历过海洋的壮丽与风险。

所以,在场的人中,没人比他们更清楚海贸的优势、利润和航线。

然而,即便深知其中利弊,他们也不会轻易支持废除禁海令,让大家自由出海。

首先,他们不确定公开反对禁海令是否会触怒朱元璋。

其次,禁海令让他们得以免税经营,若取消禁海令,这种额外收益很可能消失。

这些考生既然能进入殿试,自然不是愚钝之人。

甚至可以说,他们非常聪明。

禁海令若被取消,朝廷必然不会放任海域不管。

没有禁海令后,必然会有机构管理海上贸易,这事一旦公开,巨大的利润必定引来众多觊觎者。

对于这些老牌海商家族来说,禁海令解除虽可避免违法之嫌,却也意味着他们将面临更多竞争。

新的挑战者将涌入这个领域,甚至包括一些小家族。

如何在新环境下保持优势?吸纳经验丰富的中小家族是一种策略。

尽管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抵抗,但最终还是要在海上面对激烈的竞争。

而且回国后还需缴税,这无疑增加了负担。

这几个出身海商家族的士子,一想到未来的种种难题,就觉得头疼。

这题目怎么看都不像是出自陛下之手,倒像是某些狡猾政客的设计。

不过,殿试通常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

抬头一看,朱元璋和百官都在场。

既然如此,也只能尽力而为了。

写这篇策论确实不易,因为需要对禁海令的利弊有深刻见解,而多数士子平日只顾读书或享乐,根本无暇了解这些问题。

即便许多官宦之家的长辈偶尔提及一些地方或朝堂之事,已属难得。

禁海令这种话题又有几户人家会主动讨论?因此,尽管考生们心中不愿,也只能凭借自身理解作文。

而且,这文章必须认真撰写,因为这不仅关乎考试,更关系到个人安危。

随着时间流逝,还没到规定时间,大家便已交卷,展现出不错的时间掌控力。

殿试与以往不同,朱元璋亲自审阅答卷并当场定夺。

他对考生们如何看待禁海令充满好奇,希望通过他们的回答获得启发。

然而,当他看到答卷时,原本严肃的神情变得更加凝重。

他意识到,自己治下的大明,人才状况令人担忧。

即便到了殿试阶段,士子们的水平也未能达到预期,尤其是在讨论禁海令时,难以提出有深度的观点。

朱元璋对考生答卷的内容毫不在意,只是将考试当作一种娱乐和观察的机会。

即便是像胡惟庸这样的重要人物,在涉及国家政策时也谨慎少言,更何况这些尚未入仕的学生,又能有何影响力?

然而,不管答案优劣,总该有些见解。

当初拟定考题时,胡惟庸曾与朱元璋商议,目的是考察考生是否具备真才实学,能否避免空谈误国,以及是否存在谄媚行为。

看到考卷后,朱元璋感到十分沮丧。

他开始质疑以往通过科举选拔的人才质量。

难道大明的士子真的如此不堪?还是科举制度本身存在问题?

翻开试卷便发现,多数考生都在为禁海令唱赞歌。

虽然他们的立场并非全错,但问题在于他们只会重复文官常用的奉承话语,引用经典也只是堆砌辞藻,毫无新意。

这让朱元璋极为不满,认为这些人不过是迂腐之辈,既无实际能力,也无法提供有益建议。

这种结果让朱元璋深感失望,觉得自己被**了。

老朱家的官员竟是这样一群无用之人吗?

俸禄不少,却既无实干之心,也无建言之智,这样的人留着何用?朱元璋脸色阴沉,强压怒火。

若真将这些庸官尽撤,虽痛快,却无人接替。

况且问题出在科举选才上,换新人未必更佳。

暂且容忍,待有良策再逐一整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家的俸禄,不是随便就能领的。

想到此,朱元璋静心审阅其余考生的卷子。

这一看,竟有所获。

不少士子针对禁海令提出见解,虽文采未臻老练,视角亦欠深远,但相较一味谄媚却毫无见地之人,显然更有潜力。

尤其让朱元璋欣喜的是,其中某些观点与他和胡大老爷的探讨有所契合,虽不如胡大老爷透彻,却表明努力后或能达到其高度。

想到此,他心情甚悦。

阅毕全部试卷,朱元璋选出三份,拟为本届科举的状元、榜眼、探花。

前三名并无高下之分,只是象征意义不同罢了。

科举考试的题目过于主观,以至于状元和探花之间的差距并不明显,很少有人能以一鸣惊人的表现脱颖而出。

换句话说,要挑毛病谁都能做到。

因此,前三名实际上是由朱元璋个人喜好决定的。

朱元璋已经选出了前三名,但最先宣布的是探花。

当得知探花是解缙时,众人颇感意外。

解缙在会试中虽是会元,但这头衔来得并不光彩,若非之前的闹剧,他可能根本不会上榜,更别提会元了。

如今他成了探花,令人难以理解。

解缙本人也很困惑。

由于年少、经验不足,他对策论并无十足把握。

殿试时,他列举了禁海令的诸多弊端,有些是他听来的,有些是临场发挥。

然而,他冒险一试,竟然得到了朱元璋的认可。

其他考生得知解缙成为探花后,情绪激动,却又无可奈何。

至于另外两份试卷,朱元璋犹豫不决,不知该钦点哪位为状元,哪位为榜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新书推荐: 一品权臣真命太子:这个皇位是我的大明:我在洪武当咸鱼大明第一墙头草被贬去带菜鸟连?三个月练出全军第一!寒门书童:高中状元,你们卖我妹妹?边军凶猛大唐:身为太子的我只想摆烂我,大楚最狂太子开局怒怼李世民:这太子我不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