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野清欢”系列香包在“团圆”的线上平台推出后,一夜之间便售罄。
淡蓝色的土布上,绣着核桃村的妇女们亲手描绘的山峦与溪流,山苍子与桂花的清香透过布料,仿佛将黔北山区的风都带进了繁华的都市。
社交媒体上,#指尖生香的希望#这一话题引发了热烈讨论,许多白领在格子间里晒出自己工位上挂着的香包,称这缕来自山野的清香是“年度最佳治愈单品”。
季晴将一份销售报告递给叶听晚,脸上是抑制不住的喜悦:“第一批货款已经打到村里的账户了,李秀兰书记特意打电话来感谢,说村小学的屋顶已经开始修缮,姐妹们干劲十足,正在准备第二批香包的原料。”
叶听晚看着报告上持续增长的数字,心中却异常平静,比起商业上的成功,她更看重这份事业带来的社会价值。
她拿起桌上一只绣着杜鹃花的香包,那是阿妹送给她的,指尖拂过粗糙却温暖的布料,仿佛能感受到山里姑娘们对未来的期盼。
“我打算把‘非遗香道’项目做成一个独立的公益品牌,叫‘山语’,”叶听晚说,“每个系列都以一个地区命名,用当地的特色香料和手工艺,打造独一无二的产品。我们不只卖香氛,更是在讲述这片土地的故事。”
季晴的眼睛亮了起来:“这个想法太棒了!我马上让钟氏的品牌团队跟进,我们可以为每个村子拍摄纪录片,让消费者看到每一只香包背后的故事。”
就在“山语”项目进行得如火如荼时,国内最顶尖的文化生活杂志《国风雅集》的编辑部打来了电话,希望能为叶听晚和她的“团圆”香氛做一期深度专访。
这本杂志在文化圈极具分量,能登上它的封面,意味着从商业品牌到文化符号的跨越。
采访约在“团圆”魔都旗舰店的露台上,午后的阳光温暖和煦,记者是一位三十岁左右的知性女性,她对叶听晚的创业经历和“非遗香道”项目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叶小姐,您将现代调香技术与传统非遗文化结合,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据我所知,传统香道界对此似乎有一些不同的声音。”记者在采访的结尾,状似无意地抛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
叶听晚的动作顿了顿,她放下手中的白瓷茶杯:“哦?比如呢?”
“比如南方的‘江南香会’,以及被誉为‘当代香圣’的傅云山老先生,”记者小心翼翼地观察着她的表情,“傅老先生认为,真正的香道是‘静心观照’的雅事,不应与商业过度捆绑,他觉得,您将香氛做成快消品,是对传统文化的‘降维’和‘亵渎’。”
傅云山这个名字,叶听晚有所耳闻。
他是国内传统香道界泰斗级的人物,出身于制香世家,一生痴迷古法合香,从不与任何商业品牌合作,甚至连他的香品都只赠知己,从不售卖,在圈内地位极高,几乎被神化。
“我尊重每一位前辈的坚守,”叶听晚的语气很平静,“但我认为,文化的传承不止有束之高阁一种方式。”
“让非遗走进生活,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并爱上我们自己的香道文化,让这门手艺能帮助山里的妇女改善生活,这或许是另一种形式的‘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