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风带着凉意,吹过黔北山区的梯田,叶听晚和季晴坐在颠簸的中巴车上,窗外的青山层层叠叠,云雾像轻纱一样缠绕在山腰,与港城、魔都的繁华截然不同,却透着一种古朴的安宁。
“还有半小时就到核桃村了,”季晴看着手机里的定位,指尖划过屏幕上的资料,“村里有五十多户人家,大多是留守妇女和老人,主要靠种茶叶和药材为生,收入很不稳定。”
叶听晚望着窗外掠过的野菊花,想起季晴提起的“非遗香道”公益项目——她们计划在这里开设调香培训班,教妇女们用当地的天然香料制作香包、线香,再通过“团圆”的渠道销售,帮她们增加收入。
“村里有什么特色香料吗?”叶听晚问道。
“我查过,这里的野生桂花、山苍子和杜仲都很有名,尤其是山苍子,气味清新,还能驱蚊,特别适合做天然香氛。”季晴说着,从包里拿出一小袋晒干的山苍子,“你闻闻,味道很特别。”
叶听晚接过袋子,轻嗅了一下,清爽的柠檬香中带着一丝木质的醇厚,瞬间有了调香的灵感:“可以用山苍子做基底,搭配桂花的甜香,再加入杜仲的温润,做一款‘山野清欢’香包,肯定很受欢迎。”
中巴车停在村口的土路上,一个穿着蓝色土布围裙的中年女人早已等候在那里,她是核桃村的村支书李秀兰,黝黑的脸上带着淳朴的笑容:“叶小姐,季小姐,一路辛苦了!”
跟着李秀兰走进村子,泥土路两旁是低矮的土坯房,墙上挂着晒干的玉米和辣椒,几位老人坐在门槛上晒太阳,看到她们,好奇地探头张望。
“村里的妇女们都在村小学等着呢,听说你们要教大家做香包,都特别高兴。”李秀兰一边走一边说,“前几年有人来收过药材,后来嫌路远就不来了,大家只能守着几亩薄田过日子。”
村小学的教室很简陋,墙面有些斑驳,桌椅也显得陈旧,但被打扫得干干净净,二十多位妇女坐在长凳上,手里拿着自家种的香料,眼神里满是期待。
看到叶听晚和季晴进来,她们立刻站起来鼓掌,掌声在空荡的教室里格外响亮。
“姐妹们好,我是叶听晚,来自‘团圆’香氛,”叶听晚走上讲台,举起手里的香包,“今天我来教大家用咱们村里的香料,做能卖钱的香包。”
她先给大家讲解香料的搭配原则,从山苍子的用量到桂花的采摘时机,每一个细节都讲得格外仔细。
妇女们听得很认真,有人拿出笔记本记录,有人用手机拍照,遇到不懂的地方,就举手提问,教室里的气氛渐渐热烈起来。
季晴则在一旁帮着分发布料和针线,她拿起一块蓝色的土布,笑着说:“咱们村里的土布颜色这么好看,可以用来做香包的外袋,既有特色,又能让顾客记住核桃村。”
一位叫王芳的妇女举手问道:“叶小姐,这香包真能卖出去吗?我们从来没做过这个。”
叶听晚走到她身边,拿起她手里的山苍子:“王姐,你看这山苍子,是咱们山里的宝贝,城里的人就喜欢这种天然的味道,只要咱们做得好,不仅能卖出去,还能让更多人知道核桃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