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结 排行 记录
首页 > 历史军事 > 大明:刚穿越的我,忽悠朱棣造反 >第185章 蚕吃人

第185章 蚕吃人(1 / 2)

上一章返回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好书推荐: 市长大人宿命之环大王饶命蛊真人诡秘之主一醉经年神秘复苏轮回乐园离婚之前没教养

"养蚕?"

不知过了多久,燕王朱棣终是反应了过来,并且不可思议的惊叹道,脸上充斥着浓浓的怀疑之色。

一旁的朱元璋虽是没有说话,却也默默的点了点头。

虽说自古以来便有"男耕女织"的说法,但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面朝黄土都是寻常百姓唯一的生存方式。

但依着曹爽的说法,浙东的百姓们却是靠着"养蚕"为生,并且支撑起了高额的赋税?

"燕王殿下恐怕有所不知,"瞧了瞧常年在北平坐镇的朱棣,后世便是江浙人氏的曹爽便主动开口解释道:"杭州府自古以来便盛产棉布丝绸,当地百姓养蚕的历史甚至可以追随至周朝。"

"因为杭州府的丝绸质地绵软,做工精细,唐朝肃宗甚至专门下令,将余杭地区生产的纹绫,绯绫定为贡品。"

"直至如今,杭州府城的百姓们大多以养蚕和帮工为生,城中的工坊依托运河而建,鳞次栉比,好不壮观。"

咕噜。

吞咽口水的声音再度响起,尽管朱元璋当年是在距离杭州府不过六百余里的滁州府起家,并最终群雄逐鹿,问鼎中原,但路过杭州府的次数却是屈指可数。

尤其是在建国称帝之后,朱元璋更是常年待在南京城中,只靠着"无孔不入"的锦衣卫了解天下民情,对杭州府的生活环境缺乏最基础的认知。

至于常年在北平坐镇的燕王朱棣,更是将全部精力用在了"北伐"身上,自然不会知晓杭州府百姓们受限于朝廷高额赋税,继而被迫更改的生活方式。

"曹先生,老仆斗胆多嘴。"

正当书房中呼吸声愈发粗重,朱元璋和朱棣这对父子面面相觑的时候,从旁默不作声多时,好似睡着了一般的老太监朴仁猛却是声音沙哑的询问道:"既然杭州府的百姓们能够靠着这养蚕为生,并且还能负担高额的赋税,这理应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才对。"

"先生为何..."

后面的话,朴仁猛没有在说,但曹爽却是早已明白了其言外之意,脸上转而露出了一抹苦笑。

"老爷子,土地的数量终究有限,浙东的百姓们为了生存,转而种植经济价值更大的桑树。"

"您觉得用以耕种的土地,还有多少呢?"

听得此话,心绪本是有些迷茫的朱元璋只觉一股电流猛然传遍全身,口中不由自主的惊恐道:"因小失大!"

种植桑树固然能够让浙东的百姓们赚取更多的银钱,但这些银钱终究不能当做饭来吃。

假若百姓们失去了赖以为生的"耕地",一旦碰上个天灾人祸,粮食短缺的问题便会骤然放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返回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新书推荐: 饥荒年:上山打猎带娇妻粱肉满仓大明皇孙:老朱偷听我心声哭懵了重生北宋之我师兄岳飞隋唐:十倍吕布战力,杀穿高句丽红楼大官人北军悍卒我,大明天子,打钱!心死休妻后,我成大奉最强亲王风起宁古塔边关兵王:从领娶罪女开始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