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油渣可是个宝贝,但凡三十岁往上的人,大多都知道它。
说白了,油渣就是提炼猪油后剩下的那部分,是炸得干巴巴的肥肉。
放到现在,很多人觉得油渣腻口,可在缺肉的往昔,它却是难得的美味。
猪油炒菜香气扑鼻,油渣也不能浪费。
最简单又最美味的吃法,就是在刚出锅的油渣上撒上一点椒盐,趁热吃,又香又脆,让人回味无穷。
对于像宋阳这样在山里打猎、采药的人来说,猪油和油渣更是不可或缺,同时也十分珍贵。
这一年多来,宋阳去的地方大多是当天就能往返的,除了带点干粮,早、晚饭都在家吃。
实际上,山里的猎人到了冬天,一般会四五个人结伴进山。
为了有更多收获,短则七八天,长则大半个月,甚至一个多月才出山。
同行的人里会安排专人负责背物资和做饭。
出发前,大家会多炼些猪油,用猪油拌着油渣炒上几大罐咸菜和辣椒,把剩下的猪油也带上,再准备些火烧馍、苞米面之类的。
在打到猎物之前,这些就是猎人们冬日进山的主要口粮。
猪油遇冷很快就会凝结,便于保存还不容易洒出来,关键是猪油热量高,吃了猪油做的饭菜,能迅速补充消耗的体能。
米仓山北面虽有秦岭阻挡,但这里的冬天依旧寒冷。
时常能看到冷气顺着山脊倾泻而下,仿若流动的云彩。
山里更是冰天雪地,气温比山外还要低十多度。
到了后世,城里人进山是为了休闲旅游,从这个山口进,再从那个山口出,这叫穿越。
一群男男女女吃饱喝足后在野外宿营,带着高山专用气罐、防风帐篷、防潮睡垫、保暖睡袋,装备齐全得像特种兵,有时候男女还会“混帐”。
可在如今这个年代,猎人进山哪有这些高级装备,他们唯一能依靠的就是火!
猎人进山是为了打猎,不是游玩猎奇,所以除了必要装备,他们不会带任何多余的东西。
爬过山的人都清楚,到最后恨不得扔掉所有东西,空手前行。
更何况猎人越往后走,背负的东西会越多,因为还要带着猎物一起走!
所以,即便要在山里待大半个月,真正的猎人身上除了厚实的衣服、一块油布和狩猎工具,再无其他累赘物品。
一般在天黑前一两个小时,猎人就得找地方过夜,这个地方必须能避风避雨,比如石崖下或石窟里。
选好地方后,他们就会生一堆火。
刚开始,火堆不用太大,能把猪油做的饭菜热透,或者烤些猎物就行。
猎人的晚餐丰富又简单,说丰富,是因为有各种山珍野味;说简单,是除了咸菜、火烧馍、苞谷面糊糊,就是肉。
这样的“篝火晚宴”绝对少不了酒,而且都是自己酿的高度苞谷酒,一般在捕获猎物的当晚拿出来“开坛”庆祝。
当然,大家不会喝得酩酊大醉,一来要防备野兽侵袭,第二天还要爬山涉水继续打猎;二来酒就带了那么多,敞开了喝,后面就没得喝了。
酒足饭饱后,大家聊聊天,就该睡觉了。
这时,就得把火生大,大概要有三个桌面那么大。
那块油布就派上用场了,它其实就是一块简单的防潮垫。
有了铺的,那盖什么呢?很简单,就是自己身上厚实、老旧甚至有些破烂的棉衣裤,盖上外套,就能在冰天雪地的山里过夜了。
有这堆火,早上起来每个人都能睡出一身汗!
就像眼前这个石窟,里面搭了简易木床,还放着厚实的铺盖和雨衣雨鞋,一看就知道,这里的主人绝对不是猎人。
山里很多人家根本拿不出这些东西,在大多数人还披着蓑衣、油布挡雨的年头,山洞里的这些可都是高档货。
再加上这里出现了半自动步枪……宋阳想来想去,都想不明白住在这洞里的是什么人。
他总觉得这事透着古怪,能肯定的是,住在这里的绝不是打猎采药的人,谁会闲着没事在深山石窟里搭木床呢?
打猎、采药都是四处游走的活儿,不会费心思在一个地方长时间停留。
还有那些酒瓶子,山里人进山,哪会带这些花钱买的“好酒”,都是自家酿的苞谷酒,劲儿大够烈。
难道是逃犯?有些犯了事的人,为躲避追捕,会藏进山里。
上辈子,宋阳就听说过有人藏在山里十几年,后来又犯了大案才被发现抓捕。
也有可能是盗墓贼!可这附近,没听说有什么大墓啊……看着山沟里的积雪,自下过那场大雪后,这几天再没下过,雪上面也没有任何人走动的痕迹。
宋阳估计,住山洞里的人应该在下雪前就离开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回来。
想不明白就不想了,宋阳可不愿给自己找麻烦,他隐隐觉得,这些人不是什么好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