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同时,遥远的东京,美国大使馆武官办公室内灯火通明。
史迪威将军和助手詹森少校,同样守在一部短波收音机旁,神情专注地收听着来自中国的断续信号。
当陈怡那激动人心的宣告穿透电流杂音,清晰地传来时,两人眼中同时迸发出难以置信的光芒。
“上帝!”
詹森猛地站起身,湛蓝的眼眸里写满了震惊。
“我听到了什么?全歼?他们全歼了日军近两个联队?”
史迪威虽然也难掩激动,但脸上更多的是一种果然如此的释然。
他拿起桌上的威士忌,给两人各倒了一杯,递给仍处在震惊中的詹森。
“为中国,为这场不可思议的胜利干杯,詹森。”
詹森接过酒杯与史迪威轻轻一碰,仰头饮尽,辛辣的酒液似乎也无法平复他内心的波澜。
“将军,这太…太惊人了!一个团,歼灭了几乎两个联队的主力?尤其是在金陵那种绝境下,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史迪威嘴角勾起一抹赞赏的微笑:“我早就说过,那个李云霄,他是个能创造奇迹的人。”
“他的战术思想,以及他的指挥艺术,远超我们之前接触过的任何中国军官。”
“我相信他,从一开始就相信。”
而在另一边,武汉行营的作战指挥室内,气氛同样凝重而期待。
常校长端坐中央,何辞修、陈诚、白建生等一众高级将领围绕在收音机旁,屏息凝神。
他们同样收听到了陈怡刚才那振奋人心的宣告。
短暂的激动过后,所有人都在等待着更确切更详细的战报。
收音机里,陈怡的声音再次响起,语气虽然依旧激昂,但已平复了些许,带着专业记者的素养,开始播报详细战况。
“…据我部最新确认,此役,我367团共击毙日寇第六师团步兵第7联队、第35联队官兵四千一百余人!”
“俘虏日寇一百三十七人!”
“缴获步枪三千余支、轻重机枪一百五十余挺、各式火炮三十余门、掷弹筒近两百具!”
“另,击毁日寇九四式、八九式坦克及装甲车共计十一辆!”
每一个数字都如同重锤,狠狠敲击在指挥室每个人的心上!
“漂亮!”
常校长猛地一挥拳,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眼中精光四射。
何辞修抚掌赞叹:“了不起!真是了不起的胜利!”
其余将领也纷纷点头交口称赞,压抑多日的阴霾仿佛被这惊人的战果一扫而空。
唯有素以战神闻名、对战局极为敏感的薛伯陵将军,眉头紧锁,脸上带着浓浓的难以置信。
“四千一百余人…全歼近两个联队…”
他喃喃自语,声音里充满了困惑。
“这怎么可能?”
“一个团,哪怕是加强团,面对装备训练远胜于己的日军两个精锐联队,在没有任何坚固工事依托的城区巷战中,打出这样的歼敌数字…”
薛伯陵看向何辞修:“总长,淞沪会战打了三个月,我们投入数十万精锐,付出了何等惨重的代价,也未能阻止日军的步伐。这367团,是如何在金陵做到这一切的?”
他的疑问也是在场许多人心中的疑问。
淞沪战场,中国军队以血肉之躯硬抗日军的飞机大炮,往往一个师填进去,几天就伤亡殆尽,战术呆板牺牲巨大,却战果寥寥。
金陵新街口的这场胜利,对比之下显得如此耀眼,又如此不可思议。
这并非奇迹,而是战术思想的胜利。
淞沪的失利,很大程度上源于以空间换时间战略下,不计代价的阵地死守与添油战术,消耗了大量有生力量。
而李云霄和他麾下的367团,在新街口所展现的,是灵活机动的诱敌深入,以及分割包围精确打击的全新战术理念,是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战果的智慧与勇气的结晶。
何辞修看向薛岳,理解他这位沙场宿将的疑虑。
“伯陵兄,你的顾虑并非没有道理。”
“以常理推断,一个团要在巷战中歼灭日军近两个精锐联队,确实匪夷所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