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带着朱允熥缓步走近,步履从容,脸上挂着得体的笑意。
目光却不时扫向身旁的朱允熥,似在暗中揣摩他的心思。
冬日的阳光洒在两人身上,映出一片淡淡的金辉,衬得朱允炆的笑容愈发温和。
却掩不住眼中那一抹隐秘的狡黠。
两位老者闻声转头,见是皇孙驾到,连忙放下酒杯,齐声问好:“皇孙殿下!”
声音恭敬而郑重,带着一丝儒者的风骨与礼数。
“这位是周观政大人!”朱允炆侧身一指,语气中带着几分恭敬,目光却不自觉地扫向朱允熥,嘴角微微上扬,似在期待什么。
他的声音刻意放得平稳,带着几分引荐的郑重。
朱允熥闻言,拱手施礼,姿态谦逊而得体,声音平稳如水:“先生!”
他的目光落在周观政身上,平静中透着一丝审视,似在掂量这位新任老师的斤两。
周观政却依旧板着脸,眉宇间透着一股不苟言笑的威严。
似一块千年不化的寒冰,令人望而生畏。
他微微颔首,声音低沉而肃穆,带着不容商量的语气:“既然皇上已下旨命我为皇孙之师,我自当竭尽全力,不敢有半点懈怠。”
他顿了顿,目光如刀,直视朱允熥,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似要将对方看穿,“殿下,我的规矩是每日卯时上学,戌时下学,晚上还有功课须完成。
一年之中,唯有冬至、元旦与万寿节可稍作休息,其余时日,风雨无阻,绝无例外。”
此言一出,空气中似凝滞了一瞬,园中的风声仿佛都静了下来。
周观政的声音虽不高,却如重锤敲击,字字落地有声,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
朱允炆心中早已乐开了花,面上却不动声色,强忍住笑意,嘴角却微微抽动,险些露馅。
黄子澄的计谋果然高明!
这规矩未免也太苛刻了些,简直是将人往死里逼,毫无喘息之机,连一丝余地都不留。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想起那天黄子澄与他密谈时的情景,黄子澄曾言,周观政性情执拗、古板如铁,而朱允熥却生性活泼好动,喜好自由,这二人若放在一处,定如水火不容,势必碰撞出火花,难以调和。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这是儒学三纲五常的根本,若朱允熥因受不了这严苛的规矩而违背师训,便等于与整个儒家道统为敌,天下士人皆会唾弃于他,声名尽毁,永无翻身之日。
先前用对联不过是为了挫一挫他的锐气,而这周观政,才是真正的杀招,足以将他逼入绝境,叫他无路可退。
朱允炆越想越得意,眼中闪过一丝狡黠的光芒,嘴角几不可察地上扬,似已看到胜利在望,胸中涌起一股难以抑制的快意。
朱允熥却并未多言,面上平静如水,宛如一潭深湖,波澜不惊。
眼中却闪过一丝微不可察的冷意,似寒霜悄然凝结。
他心中暗骂茹瑺,若非这家伙行事鲁莽,急于与他联手,行事不够缜密,何至于让自己陷入如此被动的局面?
等他将六部九卿暗中拉拢过来,再与朱允炆摊牌岂不更好?
如今却弄得这般进退两难,实在不够稳重,简直是自找麻烦。
他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的不满,面上依旧波澜不惊,似一切尽在掌握,目光平静地迎向周观政,没有半分退缩。
“三弟,这位可是文学大儒,刘三吾!”朱允炆见他沉默,忙转而介绍另一老者,语气中带着几分推崇,似要借此缓和气氛,打破方才的凝重,“皇爷爷对他极为敬重,称其为当世文坛巨擘,文采无人能及,堪称一代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