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要是老三真像他说的那么像,该睡不着觉的应该是老头自己吧?
当年玄武门之变不就是弟弟干的吗?
要是老三铁了心要当太子,皇上就不怕自己也被人顶下去?
……
将这份心思埋藏在心底,李承乾继续在宫内的道路上前行。
目前的李恪,对李承乾而言还不足以构成威胁。
毕竟,李承乾已经做了多年的皇太子,虽然长安的百官可能因为他近期的深居简出而心生疑惑,但天下三百六十州的刺史却不会这么快得到消息。
尤其是今日之后,李承乾展示出来的熟稔政治手段将会极大地挽回人心。
即使他的父亲现在想要让李恪取而代之,也并非易事。这需要时间,至少要等到李恪的《括地志》完成并且其名声广泛传播之后,并且还需等李承乾犯下更多错误才有可能实现。
所以,在短期内,在《括地志》未完成前,只要李承乾能够避免犯错,就不用担心被废黜的风险。
不过,他的一切行动都在皇帝的监控之中,一旦时机成熟,即便再怎么掩饰,如果皇帝决定对付他,那也只能接受命运的安排。
因此,李承乾明白必须赶在皇帝出手之前先向李恪发起进攻。
让他尝尝一次玄武门之变的味道!
哼!
只是个时机问题罢了。
李承乾内心收敛了冷笑,表情恢复严肃。
一直以来,李恪都不过是他棋盘上的一颗小卒子罢了,真正的对手只有自己的父亲。
但在京城内,不论采取什么举动都难以脱离天子的眼线。
哪怕今天成功解决了李恪的问题,后面还有李治、以及其他潜在威胁等着自己。
想要真正主宰自己的人生轨迹,手中没有军队的支持是行不通的。
但是,在这里触碰兵权几乎等于找死。
为此,必须等待一个适当的契机出现。
“高句丽”三个字瞬间浮现在了他的脑海之中。
多年来征战南北被尊称为天可汗的父亲,其实并没有几件令其耿耿于怀的事物。
唯有玄武门之变始终如同一片阴云笼罩在他心头,促使着这些年来他试图在每一件事情上都超越前任君王的努力。
到了如今这个阶段,他已经初步达到了这一目标,自然就会把目光转向更为远大的方向。
杨广与高句丽之间的历史,正成为了一个新的挑战。
战胜前者、消灭后者便成为了新的使命。
编写《考工志》与《括地志》,全是为了铺垫这段即将到来的伟大征程。
既然曾经的杨广亲征过高句丽,随后自己的父亲也效仿了相同的做法。
那么当这次远征开始时,负责坐镇后方调度补给物资的自己,就有了最合理正当的理由去掌握军政大权。
……
檐角铜铃在骤雨中叮当作响,李恪指尖掐着份新誊的《考工志》节略,羊皮纸边沿已被揉出裂痕。
烛火将"弓人六材"四个字映得忽明忽暗,恍惚间竟与三日前东宫送来的雕漆弹弓重叠——那弹弓握柄上正刻着《考工记》里制弓的诀要。
"殿下且看这鎏金弩机。"
阎立本忽然举起案上机括,青铜兽首在雨中泛着冷光,"昨日东宫将作监送来二十架,说是供《考工志》参详之用。"
李恪冷笑一声,青瓷茶盏重重磕在紫檀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