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阁文会,结束了!
可文会的余波,却如同千里奔腾的江涛,万里翻滚的海潮,瞬间席卷了整个江州,久经不散。
哪怕已经过去几天,热度依旧不减,反而愈演愈烈。
卓越万古的咏月词,鼓舞人心的咏志诗,成为江州读书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姜峰在文会所诵之诗,不断在文人圈中传开。
尤其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以及‘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几句,更是成为读书人口中不断传诵的名句。
一时间,无数的夸赞,吹捧,赞扬,犹如雪花一般,不断的涌向姜峰。
甚至有不少学子战胜恐惧,齐齐涌向不良人府衙,只为求见姜峰一面。
门口负责站岗的不良人当时都惊呆了!
这群书呆子,什么时候胆子都变得这么大了?
竟敢来我们不良人府衙聚众闹事?
到底是我们不良人提不动刀了,还是觉得我们最近牢房紧张,空位不多,不敢抓人了?
结果一问之下才知道。
这全是来拜见姜峰的学子!
然而,相比外界传得沸沸扬扬的诗词,不良人府衙内,却是风格奇特,与众不同。
“听说姜银牌在望江阁文会上作了几首诗词,引得这些读书人全都疯了!”
“什么?姜银牌作诗骂了读书人,让他们都发疯了?”
“什么?姜银牌在文会上发疯?”
“什么?姜银牌有羊癫疯?”
“什么?姜银牌疯了?”
越传越离谱。
等传到姜峰耳边的时候,画风已经变成了:什么,姜银牌有了?
我真是谢谢你们啊,因为有你们,我脑子清醒多了……姜峰不知道该怎么吐槽了。
这时。
李廷拿着一张造型奇特的长弓,走进姜峰的办公堂,将其放在他的案几上,随后又自顾走向茶桌,端起茶壶,如牛饮水般连续灌了好几口。
“呼~~”
李廷长长的吐出一口气,只觉得一阵神清气爽,随后才扭头对姜峰说道:“你的弓做好了,不得不说,这弓的设计很巧妙,威力比寻常弓箭还要强。”
姜峰拿起这把长弓仔细端详,做工很精致,弓体外形呈深青色,不知是用什么材料做成。
他满意的点了点头,笑道:“多谢了,改天请你喝酒。”
李廷忽然走上前,脸色变得异常凝肃:“你知道我为了这把弓,付出了什么吗?”
姜峰愣了一下,有些试探的问道:“那要不,两顿酒?”
李廷摇了摇头,他伸出两根手指头,随后似觉得不妥,又把一根手指头弯回去,语气坚定道:“再加一首诗。”
姜峰眼神怪异的看着他:“你不是,不喜欢诗词歌赋这种‘俗气’的东西吗?”
李廷义正辞严道:“雅得太久了,偶尔也得接触一点俗气的东西,陶冶情操,啊不对,这叫雅俗共赏嘛。”
姜峰竖起大拇指:“李兄,你是懂用词的。”
他放下长弓,对李廷说道:“那就请李兄出个题。”
“出什么题?”李廷愣了一下,接着反应过来,不在意的摆了摆手:“你随便写一首就行,什么题都无所谓。”
姜峰点了点头,那就简单了。
他取来一张白纸,拿起毛笔,斟酌了片刻后,缓缓下笔。
“白日依山尽,龙江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写完,吹了吹墨迹,将其递给李廷:“拿去吧,足够你在醉仙楼威风一阵,长三娘子们任你白睡。”
李廷一把抢过纸张,正气凛然道:“胡说八道!我是那种人吗?”
“啊是是是,李兄品德高尚,是我说错话了。”
姜峰从善如流:“李兄若是没有别的事情,我还要再研究研究案情。”
李廷满意的点了点头,小心翼翼的将纸张叠好,放入怀中,这才满意的走了出去。
姜峰将长弓收好,继续翻看衙役审讯出来的口供。
没过多久。
这两天几乎忙得见不到人的宋明远,竟然亲自登门,脸上满是凝肃。
姜峰一看,心中顿时有所预料,他连忙起身,急切问道:“头儿,是不是找到赵素的下落了?”
宋明远摇了摇头,脸上依旧无比凝重。
姜峰心头一沉:“难道又有命案?又或者,发现了赵素的尸体?”
宋明远叹息一声,再次摇了摇头。
姜峰有些急了:“那是发生了何事?”
宋明远张了张嘴,几次欲言又止,可话到嘴边,又化作一声重重的叹息,与往日雷厉风行,做事果决的他,完全不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