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宫之中,夜色如墨,御书房内却灯火通明。
武帝坐在书桌后,神情专注地批改着奏折。
外面的天已经很黑了,武帝却还没有回寝宫休息。
这是他执政以来一直保持的习惯,当天的奏折必须在当天批改完。
随着大乾皇朝陷入风雨飘摇之际,全国各地每天都有无数的紧急奏折送到京城,
这让武帝的工作量骤增,每天都有改不完的奏折,仿佛一座座小山,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相比起其他国家的君主,武帝算得上是一位劳模了。
他深知自己肩负的重任,不敢有丝毫懈怠。
每一份奏折都关系到大乾的安危与百姓的福祉,他必须仔细审阅,做出明智的决策。
武帝批改完一份奏折后,放下毛笔,揉了揉发酸的头,转头看向在一旁的王忠贤。
“小贤子,岁月不饶人啊,朕老了,每天批改这么多奏折,有点力不从心了。”
武帝感叹道,语气中带着一丝疲惫与无奈。
他感受到了自己身体的衰老,精力不再像年轻时那样旺盛,面对繁重的政务,也会感到吃力了。
王忠贤立马恭敬道:“陛下,您现在一点也不老。”
武帝笑了笑,说:“小贤子,你就不要恭维朕了,人老了就是老了。”
他摆了摆手,示意王忠贤不必安慰他。
武帝心中明白,年龄的增长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他只能尽力去适应与应对。
“现在朕最担忧的便是如果朕走了,还没有一位合适的继承人,大乾的江山就危险了。”
王忠贤低声道:“陛下,奴才认为几位皇子都非常的优秀。”
武帝深深地看了王忠贤一眼,:“那你认为谁最合适当太子。”
“奴才不敢妄言,还请陛下不要为难奴才。”
王忠贤小心翼翼地回答,在这个敏感的问题上,任何一句话都可能引起不必要的麻烦。
他很聪明,明白一旦偏袒任何一位皇子,都可能招致其他皇子的怨恨,甚至可能卷入皇子之间的权力斗争中。
武帝叹了一口气:“朕的这几个儿子没一个让人省心的,尤其是老二,城府最深,喜欢玩些小聪明,老四、老九还是差了那么一点意思,不够果断。”
他停顿了一下,接着说道:“朕现在最看好的便是老六,老六这小子很像朕,但可惜老六志不在皇位。”
武帝内心很清楚,老六的底子太薄,手中没有一批可用的人,就算坐上皇位,下面的人也会阳奉阴违,这让他对老六能否胜任太子之位感到担忧。
“对了,小贤子,老六去云中县也有快一个来月了,他有没有写信回来,”武帝突然想起老六的事情。
王忠贤恭敬地回答:“回陛下,秦王殿下没有写信回来。”
“哼!这臭小子出去一个多月了,也不见往家里送封信,亏朕还担心他。”武帝有些不满地说道。
“算了,不理他了,朕倒要看看老六能够在云中县搞出什么名堂。”
武帝笑着说,眼中闪过一丝期待。
在他看来,苏长青就是想用这种办法来证明自己,因此他才同意让苏长青去云中县磨练一番,感受民间疾苦,增长见识和能力。
只有真正经历过基层的磨练,才能更好地理解百姓的需求和国家的实际情况,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君主。
他希望通过这次机会,能够让老六有所成长和改变,为将来可能的继位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
翌日,
东边的太阳缓缓升起,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云中县城,给这座小城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
街道两旁的树木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
如果有外地人来到此地,必定会被现在的云中县城给震惊。
热闹非凡的早市上,熙熙攘攘的人群穿梭其间,叫卖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各种各样的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谈论着生活中的琐事和趣事,整个市场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让人仿佛感觉来到了郡城。
随着云中县百姓收入的提高,经济也随之繁荣起来。
商铺的生意越来越红火,店主们忙得不亦乐乎,脸上却挂着满足的笑容。
街道两旁的房屋也修葺一新,墙壁粉刷得洁白如雪,门窗装饰得精美别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