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的余晖,将京城正水街坊市的青石板路,染成了一片温暖的橘红色。
空气中,混杂着收摊的小贩们身上传来的汗味、附近小酒馆里飘出的廉价酒糟味,以及一丝若有若无的,从阴沟里散发出的水腥气。
这里是京城里最寻常不过的一处所在,贩夫走卒,引车卖浆,构成了这片区域最鲜活的底色。
然而,就在坊市中央那座平日里只供孩童嬉戏、老者晒阳的小小广场上,此刻却围了里三层外三层,足有数百号人。
人群的中央,孙敬才正站在一个临时用几块木板搭起的高台上。
他依旧穿着那身洗得发白的儒衫,脸上前几日留下的淤青尚未完全消退,但整个人却仿佛脱胎换骨。
他手中没有惊堂木,也没有折扇,只有一卷被无数人传阅得起了毛边的《京城风月报》。
“……列位乡亲,咱们接着说那上一回!”
孙敬才的声音,经过这几日的磨炼,已经变得洪亮而富有磁性,足以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听得清清楚楚。
“话说那安国公府的小公爷,眼见着京城百姓无米下锅,他是如何做的?他竟将那白花花、能救活上百条人命的新米,尽数倒入他家后院那臭水沟里!为的,仅仅是听个响,博他那不知从哪个窑子里赎回来的相好一笑!”
他将手中的报纸猛地一抖,发出“哗啦”一声脆响,眼中满是悲愤。
“乡亲们,你们说,这三百斤米,若是在咱们手里,能做什么?能让卧病在床的老娘多熬几碗稠粥!能让嗷嗷待哺的娃子吃上一口饱饭!可到了他们手里,竟成了连响都听不真切的玩物!”
“天理何在啊!”
台下,人群的情绪瞬间被点燃。
“丧尽天良!简直是丧尽天良!”
“他们不把咱们当人看啊!”
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婆婆,更是气得浑身发抖,用那干瘪的拳头,一下一下地捶打着自己的胸口,老泪纵横。
“我那可怜的孙儿……就是前几日……活活饿死的啊……”
孙敬才看着台下那一张张或愤怒、或悲伤的脸,深吸一口气,将声音放得愈发高亢,愈发具有煽动性。
“所以,咱们怎么办?咱们就这么眼睁睁地看着他们为富不仁,看着他们将咱们的血汗视若无物吗?”
“不能!”台下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怒吼。
“对!不能!”孙敬才振臂高呼,“余相爷已经为我们指明了道路!咱们不偷不抢,不打不砸!咱们就用咱们自己的法子,让他们尝尝……什么叫自食恶果!”
“从明日起,京畿之地的农户,地,咱不种了!就让他荒着!我看他们来年吃什么!”
“城里的力工,活,咱不干了!我看他们那高楼大院谁来盖!”
“还有……”
“住口!”
就在孙敬才说得最是慷慨激昂,台下百姓听得最是热血沸腾之时。
一声雷霆般的暴喝,猛地从人群外炸响。
“哗啦啦——”
一阵甲胄摩擦的刺耳声响。
十几名身穿黑甲、手持长枪的巡城士兵,如狼似虎地排开人群,冲了进来,将小小的木台围了个水泄不通。
为首的,是一名满脸横肉的队正,他腰间的佩刀早已出鞘半寸,一双三角眼,如同毒蛇一般,死死地盯住了台上的孙敬才。
“好大的胆子!”
那队正用刀鞘指着孙敬才,脸上满是狰狞的煞气。
“光天化日之下,竟敢在此妖言惑众,煽动民心!你是活得不耐烦了吗?!”
台下的百姓们,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吓了一跳,纷纷向后退去,脸上露出了畏惧之色。
然而,台上的孙敬才,却不见半分慌乱。
他甚至还对着那杀气腾腾的队正,拱了拱手,脸上露出一丝文人特有的,带着几分讥诮的笑容。
“这位军爷,此话从何说起啊?”
“从何说起?”那队正冷笑一声,“你刚才说的那些,本官都听见了!你这是在聚众谋反!”
“谋反?”孙敬才仿佛听到了什么天大的笑话,他摇了摇头,将手中的那份《京城风月报》小心翼翼地折好,揣进怀里。
“军爷,您怕是听岔了。”
孙敬才的语气不卑不亢,条理清晰。
“学生乃一介书生,在此处,不过是为父老乡亲们说一段新编的话本罢了。这故事的名字,就叫《朱门恨史》。讲的是前朝之事,说的也是些警醒世人的道理。让父老乡亲们在这劳累了一天之后,听个乐子,解解乏。这……不犯法吧?”
“你!”那队正被他这番话噎得一滞。
讲评书?
他娘的,你见过讲评书讲得跟造反动员似的吗?!
可偏偏,他找不出半点错处。
人家没拿兵器,没喊造反,甚至连一句指名道姓的辱骂都没有。你凭什么抓人?
“再者说,”孙敬才的目光,扫过那队正身后那些同样有些不知所措的士兵,“军爷,您也是人生父母养的。您家里的米缸,可还满着?您家里的妻儿,可还吃得饱饭?若是那些贵人们把米价抬到一斗米一贯钱,您这点微薄的军饷,又能买得起几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诛心之问,让那队正的脸色,瞬间涨成了猪肝色。
他身后的那些士兵,更是下意识地避开了他的目光,握着长枪的手,都有些松动。
是啊,他们也是穷苦出身。他们,也是这场粮价风波的受害者。
“你……你休要在此巧言令色!”队正恼羞成怒,却又不敢真的动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