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里面有很多体现正义、礼义、忠信、尊贵、辨是非等道德和政治原则。
若是能以此让纨绔子能幡然悔悟,也不枉他费力一番,甚至未来还能为吕布集团尽一份力。
只是,《春秋》微言大义,以任小平这个水平显然难度太大,所以陈宫就选择了对《春秋》进行注释的《左传》。
事实上,陈宫有这个选择也是符合了时代特性,《左转》不仅可以学习历史以及道德和政治原则,还能从中汲取战争策略和智慧,也贴合当前乱世的环境。
比如关羽,其实读的就是《左传》而非《春秋》。
当然,《左传》又叫《春秋左传》,要是这么来理解,说关羽读《春秋》好像也没有问题。
不止关羽,曹魏的李典,还有东吴的吕蒙其实也是喜爱读《左传》的,而两人的成就也有目共睹。吕蒙更是有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的典故。
所以,陈宫对于任小平也是上了一点心的。
只是,他准备的再好,也万万没有想到任小平竟然还是一个文盲。
想到这,陈宫就又忍不住想要大骂吕布了。
陈宫在主位郎朗诵读,任小平在侧位奋笔疾书,干净的案桌桌面不一会儿就被莫名的符号填满了,至于竹简,早就丢在一旁了。
陈宫看的是眼角抽搐。
“你且熟读。”陈宫读完全篇之后,丢下一句话就处理自己的事情了。
若是任小平是可造之材,或者是真有上进之心,他也不介意多费点心的,但是如今看来。
此子,真真是朽木不可雕也。
不值得他再多浪费时间精力。
反正以后他就每天早上读一篇,权当是温故知新和当做一种陶冶情操的乐趣罢了,等过一阵子就还给吕布,也算自己有始有终了。
至于任小平最后学成了什么样子,就不是他的事了。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不是。
任小平则是完全没有注意到这一切,他紧赶慢赶才终于是在陈宫读完之后,自己也在桌上写完了。
陈宫的诵读虽然不快,甚至比平时说话都还要慢三分,但是谁让他用的是毛笔呢。
平时没用过毛笔,自然用的费劲。
但好在,终于是赶上了。
这时,任小平才终于是拿起来放在旁边的竹简,然后一边看竹简,一边看桌子上他写的东西对照了起来。
汉字本就是一脉相传,只是毕竟相隔了一千八百多年,确实还是有一定区别。
再加上竹简上的文字,要么是毛笔写的,要么是刀刻的,还是隶书,自然不可能如后世电脑上的字一般是四四方方,标标准准的正楷,所以才导致任小平除了一些简单的字以外看不懂。
但是这些都不是问题,他只是不知道读音罢了,只要他知道了这些字的读音,很快就能把这些字认全,甚至意思都不用再讲解,直接就融会贯通了。
所以,在陈宫开始诵读之后,他并没有看着竹简去进行一一记忆,他可没有过目不忘的本事。
因此,他取来了毛笔,在案桌上,顺着陈宫的诵读,写下了拼音。
现在,他只需要按照竹简上的文字的顺序和拼音的顺序一一对上,那么每个字他都能读出来了,而只要读出来了,他就不是文盲了。
而且,只要这样多读几次,熟悉了现在的汉字样式,没有文化的隔阂,也不需要对文字意义的理解,他会很快就把全部字识完的。
这,就是传承的力量。